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四川教育动态第35期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10-28 12:33 来源:办公室 分享:
   

教育要情 

●我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积极适应职能转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层速递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成都师范学院“四项举措”助力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

●万源市深化“网链共享+”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信息广角 

●西南科技大学解锁航天“温度极限”助力国家战略发展

教 育 要 情

▲我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积极适应职能转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1)抓学习,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建立理论学习周例会制度,开展专题学习5次,赴教育部科技司和上海、重庆等6个省(市)学习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和筹建情况,与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会等单位开展交流研讨。(2)强宣传,改版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解读、前沿信息、项目发布等8个栏目,联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典型做法进行宣传推广。(3)建机制,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与教育部、省直机关、有关市(州)、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络制度,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4)兴项目,加强与四川能源发展集团等单位对接,征集整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做法25个、典型案例85个;摸底高校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情况,挖掘高校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与市场前景的优质科研成果。(5)重统筹,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对外交流的结合点,实施跨学科国际化创新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合作计划,惠及20多所高校。(高校科技发展中心)

基 层 速 递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1)创新构建以“党史培根、地方史补钙、校史铸魂”为核心内容思政育人模式,打造“百年经纬”党建品牌,建成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2个。(2)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无人机应用技术、北斗导航等国防特色专业,建成龙涧酒博园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与头部企业合作,建立起“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标准共研、成果共创”的产教融合共生发展生态。(3)聚焦区域白酒、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校地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泸州分中心等转移孵化平台20个,与地方政府共建3个产业服务中心。设立1000万元校企合作专项攻关资金,支持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党建与干部人才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四项举措”助力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1)立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需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培训全程,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发展并进的课程体系,以“知识过关、能力过手”为目标,推动理论认知向实战技能转化。(2)紧扣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特征,创新设计螺旋式目标体系,聚焦师德师风、普通话水平、教材教法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课程实践、作业命题、专业技能“八提高”,精准匹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需求。(3)针对“藏普”“彝普”“川普”发音问题,通过晨读演练、情景对话打造沉浸式课堂,创新“以培代测”机制。强化重难点教学及分层作业设计能力,开设数字工具应用课程,覆盖课件制作、智慧管理等硬核技能。(4)采用“理论学习、分组设计、专家共评、方案修正、微格实战”的“实操五环微课”模式,形成“学—做—评—改—用”闭环,学员在方言矫正、教学设计等实战场景中得到充分锻炼。(成都师范学院)

▲万源市深化“网链共享+”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集团+联盟”丰富资源格局。组建县级教学联盟3个,覆盖全市64所中小学,形成“龙头校引领、中心校带动、点位校协同”发展格局。发挥结对帮扶机制,以未来小学为主导,打造本级AI课堂、优师课堂资源库,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增强教育发展整体性与协同性。(2)“网链+走教”延伸基层覆盖。投入9600万元资金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建成以万源中学、城南中学为核心的双向直播体系,在5所基地校建设精品录播教室24间,安排7所龙头学校骨干学科教师到乡镇学校走教,采取线上资源共享、线下跟踪指导,提升城乡发展协同性。(3)“教研+运用”创新驱动机制。借助“网链共享计划”优化全教师、全学科、全学段赛课,构建“学校初赛、学区复赛、平台评赛、现场决赛”模式,鼓励教师探索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新模式,推动“网链”在教学应用中走深走实。(达州市教育局)

▲西南医科大学创新开展“管培医生”项目破解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题。(1)锚定育人新坐标。分析本科医学生“坐考”成因,调查非规培基地医院用人需求,创新提出“管培医生”项目——医学本科毕业生与县级医院签订1年期合同参加临床实践,可报名参加执医证、研究生或规培等考试,医院发放工资、购买保险、提供住宿、给予1-3个月备考假期。(2)畅通育用衔接链。向川渝两地多家医院定向发送项目公告,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医院到校宣讲签约,建立“管培医生”专项台账,规范签订合同并明确各项条款,动态追踪签约履约情况。(3)打造区域新样本。通过省内推广、全国发声和经验输出“三向发力”推动项目辐射,分享交流项目内容和实施进展,带动省内其他医学院校启动“管培医生”项目,为基层医疗人才储备与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样本。(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多措并举推动巡察工作提质增效。(1)筑牢巡察基础。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巡察工作办法》《巡察工作手册》等文件,制定《巡察工作五年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责任要求。建强专业队伍,单独设立党委巡察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组建覆盖审计、财务、教学等领域120余人的巡察人才库。(2)提升巡察精度。搭建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巡察工作协调会,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制度,在食堂、国有资产等领域专项整治中凝聚巡审监督合力,整合财务审计、组织人事、教学科研等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苗头性、隐蔽性问题。(3)巩固巡察成效。出台《巡视巡察整改日常监督暂行办法》,明确监督主体、内容及方式,探索巡察整改成效评估机制。组建整改督办小组,定期联审整改材料、动态督办重点难点事项,依托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评估表跟踪进展。(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迈好开学第一步。(1)贯通认知融合。按照认知建立、情感认同、行为融入的递进路径,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推出学校介绍、专业介绍系列视频资源,依托开学典礼、校歌传唱、“朋辈引航”经验分享等仪式教育,持续夯实“成体人”的身份共识。(2)强化行为塑造。把文明素养培育贯穿入学教育全过程,校级负责人深入班级召开文明主题班会,围绕《学生手册》进行分级宣讲和达标测试,推行手机存放袋、课堂公约、常态化仪容仪表督查,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有序交通倡导、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引导、管理约束、实践养成闭环。(3)厚植信念铸魂。将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军训期间组织学唱团歌、观看主题影片,在“九三阅兵”之际开展抗战精神宣讲,常态化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军事技能展示,实现训教结合、榜样引领、常态浸润。(成都体育学院)

▲宜宾学院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1)夯实数字化建设基础。构建高速安全校园网络体系,完成主干网络升级改造,推进5G、IPv6、WiFi6/7等技术应用,建成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实施资源配置与动态调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创新数字化培养模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为优化教学设计、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支持。引入“波尔-科研空间站”AI科研平台,构建科学检索与文献辅助体系,全覆盖教职工注册使用。建成智慧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35个,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312门,录制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2门。(3)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推进“一网通办”,集成教务、学工、财务、后勤等多项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工作“千条线”织成数据“一张网”。建立首席信息官(CIO)治理体系,构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学校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趋势研判。(宜宾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聚力学科内涵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1)优化学科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领、校长负责、部门协同”学科建设机制,围绕“五个公园”生态建设、藏羌文化传承等区域重大需求,构建以资源与环境、教育类学科为重点,民族学、电气工程等学科递进发展的体系,强化“民族+师范”“生态+文化”学科特色。(2)建强科研平台。投入专项资金,支撑科研平台建设,推动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推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持续优化师资结构。(3)深化校地协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通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实验—实训—实习—实战”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党建+”,系统开展支教帮扶、技能培训与企业孵化,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阿坝师范学院)

信 息 广 角

▲西南科技大学解锁航天“温度极限”助力国家战略发展。(1)自主研发高精度低温折射率测量仪、低温热导率测量仪、低温线胀系数测量仪,均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部分仪器达到整机100%国产化,在低温折射率以及低温线膨胀系数测试方面多项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最高水平。为国家空天探测、国土防御以及工业生产领域的精密测试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2)通过光机热一体化设计方法,结合非接触式微小位移测量手段,突破线膨胀系数测量的最低温度并保持了极高的测量精度。(3)自主研发“深低温线膨胀系数测试仪”,能在-260℃给材料做“体检”,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在2年内实现该套设备的100%国产化与成果转化。(西南科技大学)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四川教育动态第35期

2025-10-28 12:33 来源:办公室

教育要情 

●我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积极适应职能转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

基层速递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成都师范学院“四项举措”助力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

●万源市深化“网链共享+”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信息广角 

●西南科技大学解锁航天“温度极限”助力国家战略发展

教 育 要 情

▲我省高校科技发展中心积极适应职能转变服务区域高质量发展。(1)抓学习,成立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建立理论学习周例会制度,开展专题学习5次,赴教育部科技司和上海、重庆等6个省(市)学习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建设和筹建情况,与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会等单位开展交流研讨。(2)强宣传,改版官方微信公众号,开设政策解读、前沿信息、项目发布等8个栏目,联动光明日报、科技日报等媒体,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典型做法进行宣传推广。(3)建机制,与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等达成战略合作意向;与教育部、省直机关、有关市(州)、高校建立常态化联络制度,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4)兴项目,加强与四川能源发展集团等单位对接,征集整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做法25个、典型案例85个;摸底高校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情况,挖掘高校具有重大应用价值与市场前景的优质科研成果。(5)重统筹,积极探索科技创新与对外交流的结合点,实施跨学科国际化创新科研人才培养计划、中外高水平大学合作计划,惠及20多所高校。(高校科技发展中心)

基 层 速 递

▲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1)创新构建以“党史培根、地方史补钙、校史铸魂”为核心内容思政育人模式,打造“百年经纬”党建品牌,建成国家级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省级2个。(2)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布局无人机应用技术、北斗导航等国防特色专业,建成龙涧酒博园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并与头部企业合作,建立起“平台共建、人才共用、标准共研、成果共创”的产教融合共生发展生态。(3)聚焦区域白酒、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技术需求,校地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泸州分中心等转移孵化平台20个,与地方政府共建3个产业服务中心。设立1000万元校企合作专项攻关资金,支持教师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推动科研成果落地见效。(党建与干部人才处、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师范学院“四项举措”助力民族地区教师转型提升。(1)立足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需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培训全程,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发展并进的课程体系,以“知识过关、能力过手”为目标,推动理论认知向实战技能转化。(2)紧扣民族地区教师发展特征,创新设计螺旋式目标体系,聚焦师德师风、普通话水平、教材教法能力、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新课程实践、作业命题、专业技能“八提高”,精准匹配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改革的需求。(3)针对“藏普”“彝普”“川普”发音问题,通过晨读演练、情景对话打造沉浸式课堂,创新“以培代测”机制。强化重难点教学及分层作业设计能力,开设数字工具应用课程,覆盖课件制作、智慧管理等硬核技能。(4)采用“理论学习、分组设计、专家共评、方案修正、微格实战”的“实操五环微课”模式,形成“学—做—评—改—用”闭环,学员在方言矫正、教学设计等实战场景中得到充分锻炼。(成都师范学院)

▲万源市深化“网链共享+”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集团+联盟”丰富资源格局。组建县级教学联盟3个,覆盖全市64所中小学,形成“龙头校引领、中心校带动、点位校协同”发展格局。发挥结对帮扶机制,以未来小学为主导,打造本级AI课堂、优师课堂资源库,推动优质资源向农村和薄弱学校倾斜,增强教育发展整体性与协同性。(2)“网链+走教”延伸基层覆盖。投入9600万元资金全面建成教育城域网,实现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建成以万源中学、城南中学为核心的双向直播体系,在5所基地校建设精品录播教室24间,安排7所龙头学校骨干学科教师到乡镇学校走教,采取线上资源共享、线下跟踪指导,提升城乡发展协同性。(3)“教研+运用”创新驱动机制。借助“网链共享计划”优化全教师、全学科、全学段赛课,构建“学校初赛、学区复赛、平台评赛、现场决赛”模式,鼓励教师探索直播课堂、双师课堂等新模式,推动“网链”在教学应用中走深走实。(达州市教育局)

▲西南医科大学创新开展“管培医生”项目破解医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题。(1)锚定育人新坐标。分析本科医学生“坐考”成因,调查非规培基地医院用人需求,创新提出“管培医生”项目——医学本科毕业生与县级医院签订1年期合同参加临床实践,可报名参加执医证、研究生或规培等考试,医院发放工资、购买保险、提供住宿、给予1-3个月备考假期。(2)畅通育用衔接链。向川渝两地多家医院定向发送项目公告,举办专场招聘会吸引医院到校宣讲签约,建立“管培医生”专项台账,规范签订合同并明确各项条款,动态追踪签约履约情况。(3)打造区域新样本。通过省内推广、全国发声和经验输出“三向发力”推动项目辐射,分享交流项目内容和实施进展,带动省内其他医学院校启动“管培医生”项目,为基层医疗人才储备与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实践样本。(西南医科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多措并举推动巡察工作提质增效。(1)筑牢巡察基础。健全制度体系,修订《巡察工作办法》《巡察工作手册》等文件,制定《巡察工作五年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工作程序和责任要求。建强专业队伍,单独设立党委巡察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组建覆盖审计、财务、教学等领域120余人的巡察人才库。(2)提升巡察精度。搭建联动机制,定期召开巡察工作协调会,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送制度,在食堂、国有资产等领域专项整治中凝聚巡审监督合力,整合财务审计、组织人事、教学科研等数据资源,通过大数据分析精准识别苗头性、隐蔽性问题。(3)巩固巡察成效。出台《巡视巡察整改日常监督暂行办法》,明确监督主体、内容及方式,探索巡察整改成效评估机制。组建整改督办小组,定期联审整改材料、动态督办重点难点事项,依托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评估表跟踪进展。(四川农业大学)

▲成都体育学院开展新生入学教育帮助学生迈好开学第一步。(1)贯通认知融合。按照认知建立、情感认同、行为融入的递进路径,组织新生参观校史馆,推出学校介绍、专业介绍系列视频资源,依托开学典礼、校歌传唱、“朋辈引航”经验分享等仪式教育,持续夯实“成体人”的身份共识。(2)强化行为塑造。把文明素养培育贯穿入学教育全过程,校级负责人深入班级召开文明主题班会,围绕《学生手册》进行分级宣讲和达标测试,推行手机存放袋、课堂公约、常态化仪容仪表督查,开展文明宿舍创建、有序交通倡导、公共场所行为规范等实践活动,形成教育引导、管理约束、实践养成闭环。(3)厚植信念铸魂。将爱国主义和国家安全教育融入入学教育,军训期间组织学唱团歌、观看主题影片,在“九三阅兵”之际开展抗战精神宣讲,常态化举办国防知识竞赛、军事技能展示,实现训教结合、榜样引领、常态浸润。(成都体育学院)

▲宜宾学院推进数字化转型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1)夯实数字化建设基础。构建高速安全校园网络体系,完成主干网络升级改造,推进5G、IPv6、WiFi6/7等技术应用,建成综合数据共享平台,实施资源配置与动态调度,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撑。(2)创新数字化培养模式。依托大数据技术开展学情分析,为优化教学设计、实施个性化学习提供精准支持。引入“波尔-科研空间站”AI科研平台,构建科学检索与文献辅助体系,全覆盖教职工注册使用。建成智慧教室与虚拟仿真实验室35个,引进优质在线课程资源312门,录制省级以上精品课程12门。(3)提升数字化治理效能。推进“一网通办”,集成教务、学工、财务、后勤等多项服务功能,推动基层工作“千条线”织成数据“一张网”。建立首席信息官(CIO)治理体系,构建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学校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趋势研判。(宜宾学院)

▲阿坝师范学院聚力学科内涵建设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1)优化学科机制。建立健全“党委统领、校长负责、部门协同”学科建设机制,围绕“五个公园”生态建设、藏羌文化传承等区域重大需求,构建以资源与环境、教育类学科为重点,民族学、电气工程等学科递进发展的体系,强化“民族+师范”“生态+文化”学科特色。(2)建强科研平台。投入专项资金,支撑科研平台建设,推动跨学科团队联合攻关,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推行“教学科研双导师制”,持续优化师资结构。(3)深化校地协同。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构建“通识—专业—实践”课程体系与“实验—实训—实习—实战”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党建+”,系统开展支教帮扶、技能培训与企业孵化,增强服务区域发展能力。(阿坝师范学院)

信 息 广 角

▲西南科技大学解锁航天“温度极限”助力国家战略发展。(1)自主研发高精度低温折射率测量仪、低温热导率测量仪、低温线胀系数测量仪,均实现了国产自主可控,部分仪器达到整机100%国产化,在低温折射率以及低温线膨胀系数测试方面多项指标达到甚至超过国际最高水平。为国家空天探测、国土防御以及工业生产领域的精密测试解决了“卡脖子”技术难题。(2)通过光机热一体化设计方法,结合非接触式微小位移测量手段,突破线膨胀系数测量的最低温度并保持了极高的测量精度。(3)自主研发“深低温线膨胀系数测试仪”,能在-260℃给材料做“体检”,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在2年内实现该套设备的100%国产化与成果转化。(西南科技大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