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40期)我省建立校园警务服务新模式 推动警校联动守护学生安全
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四个聚焦”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10-28 12:35 来源:办公室 分享:
   

我省建立校园警务服务新模式

推动警校联动守护学生安全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联合公安厅探索在全省高校建设警务服务中心(站),形成共建共治共管的新型高校警务服务模式,进一步筑牢全省高校安全稳定防线。

一、做好统筹规划,促进科学规范、高效有序推进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联合公安厅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安厅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指挥,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公安厅分管负责同志总体统筹,召集专题研究,指导拟定方案,跟进推动落实。各高校和各市(州)公安局党委,密切结合省情、市情、校情,研究细化具体方案,因地制宜推动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分级分类建设。

(二)坚持规范引领,优化顶层设计。集中开展专题调研,赴各高校摸清安全管理需求和工作难点,制定《四川省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运行机制、保障措施,配套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细化指导落实。

(三)坚持督促落实,压实工作责任。在绵阳市、泸州市等地召开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建设动员部署会和攻坚推进会,对建设工作跟踪部署、加压推进。不定期对建设进度与成效进行督导调研和抽查,督促各高校保质保量、及时高效完成工作目标。截至2025年6月,全省142所高校已全覆盖建成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并投入实体运行。

二、抓好三个建设,确保互促互融、务实求效落地

(一)突出刚柔并济,抓好硬件建设。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建设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和公安特色,差异化设置调度指挥、矛盾调解、警务综合等功能分区。突出服务功能,融合建设社团活动、茶饮休闲、文化展示等特色服务区,彰显校园的人文气息和舒适安宁。

(二)突出贯通协作,抓好机制建设。统筹联动,“一校一案”携手打造现代化警务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教育管控、应急处置等联动机制,统筹用好三方资源,推动高校管理职责和公安机关职能互补互促。用好年度“警校共育”先进单位表扬,对工作优秀的高校和属地公安机关开展“1+1”结对考评。

(三)突出专业赋能,抓好队伍建设。构建完善局校负责统筹指挥,部门日常指导的指挥体系,建强公安政保、派出所、高校保卫部门“1+1+N”工作专班,制定警务服务中心(站)和驻校民警工作规范,细化工作责任和要求,强化校园保卫应急事件处置、装备配置使用等培训,提升安防技战术和人装结合能力水平。

三、紧盯三个环节,助力协同联动、精心精细运行

(一)紧盯服务功能,拓展警务服务。着眼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涵盖户政、治安等33项“一站式服务”,建设外籍师生服务驿站、“警茶文化沙龙”。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强化反电诈反贷诈等宣传,引导师生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

(二)紧盯风险消除,做好信息共处。坚持信息、侦察、管控、防范、抵御、化解、处置“七位一体”推进,建立“高校—二级院系—班级”3个层面,“安保专职干部—院系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3类人群的信息员队伍,定期研判信息,对突出安全风险及时介入处置。

(三)紧盯矛盾化解,做到合力共治。发挥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桥梁牵引作用,推进涉校风险防范化解,通过校园安全稳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敏感时间节点校园内巡逻巡查和校园周边秩序治理等,有力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秩序。截至目前,调解消除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450余次等。

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四个聚焦”

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四川轻化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数智赋能、加大融合创新、建强师资队伍,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聚焦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构建工作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学院落地实施、班级精准落实、师生广泛参与的五级闭环管理体系,将思政工作深度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强化保障支撑。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密的制度体系,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和项目化清单管理机制,确保工作举措高效落地。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创新实施“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推进扁平化协同治理,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多元主体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渗透的育人新局面。

二、聚焦数字赋能,建设智慧育人平台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打通信息壁垒。打造“轻风化雨652”智慧育人平台,畅通教务、学工、保卫、后勤等14个部门数据壁垒,整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周期学业表现、消费记录、网络行为等多维度动态数据,建立全覆盖“学生成长数据桥梁”。

二是深化技术应用,优化服务流程。上线“思政云课堂”“轻风智语”“心理咨询”等53项应用,实现高频事项线上通办;推出迎新工作“一站式”服务,“五个一”高效迎新模式荣获全国优秀易班迎新案例。

三是强化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策。创新构建“计划—实施—监测—反馈—优化”五步闭环评价模型,持续监测评估育人实效,动态调整育人策略。“轻风化雨652”智慧育人平台被列为省级智慧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三、聚焦融合创新,完善育人生态体系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构建“理论奠基、行业赋能、地域浸润”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常态化集体备课与教学竞赛,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是拓展实践育人,促进知行合一。依托“江姐故里”“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三是厚植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年均举办草地音乐会、新生嘉年华等品牌活动30余场,建成百米“红色文化长廊”和数字化校史馆,整合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原创网络文化作品年浏览量超500万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文化浸润生态。

四、聚焦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水平

一是严格配备标准,优化队伍结构。通过人才引进、校内转岗、专项招聘等渠道扩充队伍,实现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配备达标。实施“双岗双能”支持计划,推动13名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37名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促进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二是健全培养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构建“月度专题培训+年度能力大赛+省级研修提升”培养体系,积极参与省外研修,2人入选省级训练营,14个案例参评省级优秀,承办全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会、全国省级易班发展中心队伍建设交流培训。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出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审暂行管理办法》《辅导员岗位晋级工作方案》等文件,单列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指标,完成55名辅导员职级晋升,在编率提升至80%;实施学生工作绩效量化考核,3名辅导员在全省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1人荣获“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胡建伟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简报第40期)我省建立校园警务服务新模式 推动警校联动守护学生安全
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四个聚焦”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2025-10-28 12:35 来源:办公室

我省建立校园警务服务新模式

推动警校联动守护学生安全

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联合公安厅探索在全省高校建设警务服务中心(站),形成共建共治共管的新型高校警务服务模式,进一步筑牢全省高校安全稳定防线。

一、做好统筹规划,促进科学规范、高效有序推进

(一)坚持高位推动,强化组织领导。联合公安厅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安厅主要负责同志挂帅指挥,教育厅主要负责同志、公安厅分管负责同志总体统筹,召集专题研究,指导拟定方案,跟进推动落实。各高校和各市(州)公安局党委,密切结合省情、市情、校情,研究细化具体方案,因地制宜推动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分级分类建设。

(二)坚持规范引领,优化顶层设计。集中开展专题调研,赴各高校摸清安全管理需求和工作难点,制定《四川省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建设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建设标准、运行机制、保障措施,配套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维护高校政治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细化指导落实。

(三)坚持督促落实,压实工作责任。在绵阳市、泸州市等地召开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建设动员部署会和攻坚推进会,对建设工作跟踪部署、加压推进。不定期对建设进度与成效进行督导调研和抽查,督促各高校保质保量、及时高效完成工作目标。截至2025年6月,全省142所高校已全覆盖建成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并投入实体运行。

二、抓好三个建设,确保互促互融、务实求效落地

(一)突出刚柔并济,抓好硬件建设。坚持标准化、规范化和个性化建设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结合高校校园文化和公安特色,差异化设置调度指挥、矛盾调解、警务综合等功能分区。突出服务功能,融合建设社团活动、茶饮休闲、文化展示等特色服务区,彰显校园的人文气息和舒适安宁。

(二)突出贯通协作,抓好机制建设。统筹联动,“一校一案”携手打造现代化警务服务工作平台。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教育管控、应急处置等联动机制,统筹用好三方资源,推动高校管理职责和公安机关职能互补互促。用好年度“警校共育”先进单位表扬,对工作优秀的高校和属地公安机关开展“1+1”结对考评。

(三)突出专业赋能,抓好队伍建设。构建完善局校负责统筹指挥,部门日常指导的指挥体系,建强公安政保、派出所、高校保卫部门“1+1+N”工作专班,制定警务服务中心(站)和驻校民警工作规范,细化工作责任和要求,强化校园保卫应急事件处置、装备配置使用等培训,提升安防技战术和人装结合能力水平。

三、紧盯三个环节,助力协同联动、精心精细运行

(一)紧盯服务功能,拓展警务服务。着眼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提供涵盖户政、治安等33项“一站式服务”,建设外籍师生服务驿站、“警茶文化沙龙”。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和法治教育,强化反电诈反贷诈等宣传,引导师生提升安全意识和能力。

(二)紧盯风险消除,做好信息共处。坚持信息、侦察、管控、防范、抵御、化解、处置“七位一体”推进,建立“高校—二级院系—班级”3个层面,“安保专职干部—院系辅导员—党员学生干部”3类人群的信息员队伍,定期研判信息,对突出安全风险及时介入处置。

(三)紧盯矛盾化解,做到合力共治。发挥高校警务服务中心(站)桥梁牵引作用,推进涉校风险防范化解,通过校园安全稳定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敏感时间节点校园内巡逻巡查和校园周边秩序治理等,有力维护校园教育教学秩序。截至目前,调解消除各类矛盾纠纷1200余起,开展校园周边环境整治450余次等。

四川轻化工大学坚持“四个聚焦”

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

四川轻化工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健全工作机制、深化数智赋能、加大融合创新、建强师资队伍,系统构建“大思政”育人新格局,努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一、聚焦顶层设计,健全协同育人机制

一是完善领导机制,构建工作体系。建立党委统一领导、部门协同联动、学院落地实施、班级精准落实、师生广泛参与的五级闭环管理体系,将思政工作深度融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任务清单,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健全制度体系,强化保障支撑。出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细则》等系列文件,建立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密的制度体系,配套专项经费支持和项目化清单管理机制,确保工作举措高效落地。

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凝聚育人合力。创新实施“校—院—班”三级联动机制,落实领导干部“一线工作法”,推进扁平化协同治理,积极引导专业教师、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多元主体深度融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全域渗透的育人新局面。

二、聚焦数字赋能,建设智慧育人平台

一是夯实数据基础,打通信息壁垒。打造“轻风化雨652”智慧育人平台,畅通教务、学工、保卫、后勤等14个部门数据壁垒,整合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周期学业表现、消费记录、网络行为等多维度动态数据,建立全覆盖“学生成长数据桥梁”。

二是深化技术应用,优化服务流程。上线“思政云课堂”“轻风智语”“心理咨询”等53项应用,实现高频事项线上通办;推出迎新工作“一站式”服务,“五个一”高效迎新模式荣获全国优秀易班迎新案例。

三是强化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施策。创新构建“计划—实施—监测—反馈—优化”五步闭环评价模型,持续监测评估育人实效,动态调整育人策略。“轻风化雨652”智慧育人平台被列为省级智慧思政建设典型案例。

三、聚焦融合创新,完善育人生态体系

一是深化课程思政,强化价值引领。出台《“课程思政”实施方案》,构建“理论奠基、行业赋能、地域浸润”三位一体教学内容体系,常态化集体备课与教学竞赛,建成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13门,实现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二是拓展实践育人,促进知行合一。依托“江姐故里”“赵一曼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展沉浸式研学,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品牌项目,将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纳入学分管理体系,引导学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开展科技服务。

三是厚植校园文化,营造育人氛围。年均举办草地音乐会、新生嘉年华等品牌活动30余场,建成百米“红色文化长廊”和数字化校史馆,整合微博、抖音等新媒体矩阵,原创网络文化作品年浏览量超500万次,形成线上线下融合文化浸润生态。

四、聚焦队伍建设,提升育人能力水平

一是严格配备标准,优化队伍结构。通过人才引进、校内转岗、专项招聘等渠道扩充队伍,实现专职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配备达标。实施“双岗双能”支持计划,推动13名思政教师兼任辅导员、37名辅导员承担思政课教学,促进理论实践深度融合。

二是健全培养体系,提升专业能力。构建“月度专题培训+年度能力大赛+省级研修提升”培养体系,积极参与省外研修,2人入选省级训练营,14个案例参评省级优秀,承办全省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年会、全国省级易班发展中心队伍建设交流培训。

三是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队伍活力。出台《思想政治教育系列职称评审暂行管理办法》《辅导员岗位晋级工作方案》等文件,单列辅导员系列职称评审指标,完成55名辅导员职级晋升,在编率提升至80%;实施学生工作绩效量化考核,3名辅导员在全省素质能力大赛中获奖,1人荣获“四川省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