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协同发力推进中小学春秋假
高质量实施
我省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优化学生假期安排,围绕机制建设、资源供给、服务保障“三个维度”协同发力,启动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确保中小学春秋假从“放得下”迈向“放得好”。
一、聚焦深度强化机制建立,促进部门聚力
建立省市县纵向联动、相关部门横向协同机制,教育厅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春秋假实施的基本原则、总体安排和保障措施。按照“因地制宜、错峰安排”原则,全省秋假集中3个时段,民族地区结合当地传统节日统筹安排。目前全省21个市(州)已对外公布实施,有效实现了资源分流。横向加强有关部门沟通,重点在交通安全、活动组织、应急处置等方面加强监管,形成了齐抓共管、联防联控的安全工作格局。推动各类公共文化科技场馆(场所)资源向学生开放,提供配套的优质服务活动,着力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良好环境。纵向加强省市县三级联动,各地结合本地实际,通过召开专题协调会、印发区域实施细则等方式,明确春秋假时间安排和活动指导意见,形成全省推进中小学春秋假“一张网”大格局,确保春秋假制度真正惠及学生、取得实效。
二、聚焦广度强化资源供给,形成区域合力
围绕“古蜀文明探源”“生态天府漫步”“红色基因传承”“科学探索体验”等主题,量身打造全省春秋假专属活动项目。省级层面规划了“成都平原史前城址—三星堆—金沙”古蜀文化寻踪、“大熊猫国家公园—若尔盖湿地”生态科考、“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邓小平故里—建川博物馆”红色足迹追寻、“绵阳科技城—四川科技馆”科学探索之旅等多条精品研学线路。各地积极探索,结合当地特色资源,推出系列活动项目,如乐山推出“峨眉山—乐山大佛”世界遗产研学,宜宾推出“蜀南竹海—兴文石海”地质奇观探秘,巴中推出“光雾山—诺水河”生态科普探究,高县推出“红色传承、匠心筑梦”弘扬革命精神等主题活动。全省推出中小学春秋假专属研学实践、文化体验等专项活动600余个,丰富学生假期生活选择。大力推动景区门票减免、交通食宿优惠等多重福利举措,多个景区、场馆针对“秋假”实施免票政策,确保学生假期“有处可去、有处想去、去有收获”,真正让春秋假成为开阔学生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的“福利周”。
三、聚焦温度强化服务质效,激发社会动力
针对部分家庭在春秋假期间面临的“出行难、看护难”现实问题,全省坚持“两条腿走路”,同步优化“校内+校外”托管服务供给,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校内托管严格落实“愿托尽托、应托尽托”原则,放假前全覆盖征求家长及学生意愿。假期中学校开放图书馆、阅览室、运动场馆、功能教室等场所,根据学生兴趣,组织开展文体活动、科普教育、阅读分享、书法绘画、劳动实践等活动120余项,确保托管在校学生“托得住、管得好、玩得乐”。春秋假首轮放假期间,全省10万名学生参加校内托管服务。校外托管则充分发挥工会、团委、妇联等群团组织力量,依托“青年之家”“儿童之家”、社区活动中心、乡村学校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阵地,按照“就近就便”原则,为有需求的学生提供公益性托管服务,开展文化、艺术、体育等60余类互动活动,形成了对校内托管的有效补充,共同编织起一张充满温情的托管网络体系。
机构
新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
办公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