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医学院以产教融合实效
助推区域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成都医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校企合作,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助推区域医药产业创新发展。
一、聚焦需求协同攻关,支撑产业技术突破
(一)打造共建共享平台。聚焦生物医药、食品安全等领域,与中核集团共建“辐照保藏与效应”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与头部药企共建“重大疾病靶点发现与蛋白药物研发”四川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成动物源性食品兽药残留防控技术四川省工程研究中心等多个省级平台,科研合作规模显著提升,项目数量从2021年101项增至2024年427项,合作经费呈指数级增长。
(二)建强交流合作机制。围绕企业技术需求推出“揭榜挂帅”“赛马比拼”,聚焦关键技术、项目卡点开展协同攻关,实现心衰新型标志物GDF-15、颅脑损伤标志物GFAP推动国产替代等核心技术突破。开发“BioAI for Scientists”药物研发软件,为200多家药企和单位提供服务,立项国家级科研项目10余项。
(三)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建立“技术经纪人+学科团队”服务模式,构建“发现—评价—培育—转化”全链条服务体系,授权专利150余项,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6项,转化经费增长3.6倍。研发创新产品CYCS体外诊断原料、干式荧光免疫分析仪、抗菌中兽药等,助力企业仿制药上市2个,大健康产品上市2款。
二、创新机制协同育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整合附属医院、科研院所资源,形成“校政企”育人格局,通过将企业真实生产场景、研发项目引入教学环节,实现“教室—实验室—生产线”无缝衔接,让学生在真实产业环境中积累实践经验。
(二)推行定向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共同选拔学生、共同制定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共管培养过程、共促学生就业的“五共”培养模式,打造“科伦班”“青苗班”等特色培养班,共建医美微专业,设立教学实践基地,通过孵化学生公司、承办技能大赛、设立“双创”奖学金等举措,共同夯实产教融合的育人基础。
(三)健全人才发展体系。将行业前沿理论与企业真实研发、生产实践场景有机融合,构建“基础通识—专业进阶—行业特色—项目实践”课程体系,实施“产品体验—产品研发—产品创新”情景教学模式,校企产教融合课程获批国家级、省级课程50余门,共育“双师型”教师、产业导师240余人,团队21个。
三、整合资源助力发展,展现医药惠民担当
(一)资源协同聚力成网。统筹整合附属医院、科研院所、行业头部企业等资源,设立产教融合工作站,入选成都市“立园满园”试点,组建运行省级产业学院,与天府国际生物城管委会及20余家企业结成发展共同体,贯通“教研室—实验室—生产线”领域资源,形成资源聚合网络,推动教育与产业同频共振。
(二)精准赋能激活产业。打造“项目共建—技术攻关—标准制定—产业赋能”服务模式,深度挖掘川渝道地药材资源,开发天冬系列、石斛系列等健康产品,参与制定天冬、竹叶粉等食品添加剂食品安全地方标准,填补区域特色资源开发标准的空白,助力广元、甘孜等地中药材种植产业发展。
(三)技术下沉服务基层。依托医美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疗美容中心等机构,推动医学美容、药物制剂等领域人才技术资源向基层下沉,带动雅安、大邑等地医院医美项目整体提升。联合8家医疗机构,组建区域制剂中心,推动基层医疗机构经验名方的开发,推进概念论证、中试熟化等项目40余项,五黄液、十味滋肝胶囊等产品受到市场和基层医院充分认可。
西华师范大学构建文旅融合“蜀道范式”
助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
西华师范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业的决定》精神,致力蜀道遗产保护研究传承,构建“学术—科技—文旅”融合生态,推动蜀道从历史走廊向文化经济走廊转型,为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提供范式。
一、坚持延续创新,赋能文旅体验丰富内涵
一是加强学术支撑。依托“蜀道考古”项目,联合川陕甘渝四省、市考古力量,完成蜀道2000公里沿线遗存系统调查,出版《蜀道遗产丛书》等著作1000余册,构建文化谱系数据库,形成“一家牵头、多家协作”的“蜀道经验”,为“古道市集”“蜀道商旅”提供历史叙事支撑。
二是打造研学游线。策划唐代褒斜道驿舍场景复原、昭化古城“古驿传书”角色扮演、阆中“盐道商帮”场景等沉浸式项目,打造“可参与的历史走廊”。依托《蜀道十讲》等开发栈道工程研学课程,联动田野考古基地,形成知识输入与实践输出结合的教育矩阵。助力文旅部门打造以古蜀道、剑门关翠云廊、栈道博物馆等为核心载体的“考古+旅游”研学路线,将考古成果转化为沉浸式文化课堂,让千年蜀道成为可触摸的历史教科书。
三是拓展数字运用。联合天津大学“建筑文化遗产传承信息技术”实验室开展“数字蜀道”项目,建立蜀道文化遗存时空数据库,为剑门关、明月峡等研学基地提供路线规划。构建方志主题数字系统,开发“方志地图”互动导览功能,通过动态技术呈现蜀道历史地理变迁。结合云计算技术,实现《蜀道考古调查报告》与旅游场景的智能关联,提升文旅IP文化内涵与科技体验。
二、强化科技驱动,构建智慧文旅技术底座
一是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应用。采用三维激光扫描与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构建蜀道线路数字孪生系统,为蜀道博物馆、“蜀道VR体验馆”提供高精度场景复原。联合广元市文旅局开发智慧运维平台,实现蜀道客流监测、蜀道遗产健康评估等功能。
二是加强文化遗产数字保护。开发可交互AR标识“数字身份证”,集成历史沿革、修复记录等学术信息,支持游客扫码溯源。引入区块链技术实现文物数据不可篡改存证,保障数字资产安全,强化研究成果的学术权威性。
三是深化沉浸体验技术融合。结合MR混合现实技术,复原“翠云廊古柏群”等生态景观,打造虚实融合的教育空间。通过体感交互、环境模拟等技术,让游客在虚拟场景中体验蜀道历史风貌,开创“科技+文化+旅游”新型体验模式。
三、立足协作提升,推动全域文旅融合发展
一是创新区域协同强化宣传。联合陕甘渝发布《蜀道文化谱系研究报告》,推动签订《蜀道遗产联合保护公约》,促成“统一规划、分区保护、协同发展”的工作格局。通过古道文物复刻、遗产标本化石等形式,展示蜀道“古代国家西南动脉”交通史与文明交流功能,加强蜀道文化国际传播。
二是整合全域文旅优化开发。在阆中古城等地打造“非遗手作体验馆”“古道农产直播间”,开发蜀道主题文创,带动农产品销售额增长。整合纪录片《翠云廊》、舞剧《蜀道》等IP资源,创设“跟着国宝游蜀道”旅游品牌。在《蜀道研究》期刊设立“文旅融合”专栏,推动考古研学、生态旅游等领域成果转化。
三是加强人才支撑赋能发展。组建跨学科导师团,建设“高校科研+地方文保”双师型队伍。实施“蜀道学者”培育计划,开设“遗产活化与旅游设计”微专业,推行“课堂教学+田野实践”双轨培养模式,组织学生参与蜀道考古调查项目,培养兼具学术素养与产业思维的复合型人才。
机构
新闻
政府信息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
办公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