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交通大学“三聚焦三助力”
服务四川战略腹地建设
西南交通大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扎根西南,深耕轨道交通领域,主动对接“教育、科技、人才和交通”强国战略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人才培养,聚力科技攻关,为四川省建设战略腹地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聚焦教育强国建设,助力四川建设教育高质量发展高地
(一)一体化加强卓越工程师自主培养。成立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开展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交叉复合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获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是全国32家高校建设单位之一,面向川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培养轨道交通领域高水平卓越工程师,推动四川高等工程教育发展。
(二)系统化布局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结合四川“15+N”重点产业链需求,新增了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加速构建以大交通学科为塔尖的“一域五纵五横”塔网式学科生态体系。依托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西南交大-中车时代微电子学院,布局“大功率半导体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将学科专业优势转化为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能力。
(三)机制化引导学生留川兴业。学校每年招收全日制普通本科生7500人、研究生6200人,规模居于教育部直属高校前十。选择就业的毕业生中,每年超过30%的本科生、45%的研究生将四川作为就业创业“首选地”;就业行业集中在装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等领域,为四川重点产业建圈强链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二、聚焦科技强国建设,助力四川打造西部科技创新高地
(一)聚力前沿科技攻坚突破。依托建设的轨道运载等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70余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任务,在世界领先的350km级高速铁路关键理论与技术、3万吨级重载铁路和时速600km+真空管道超高速磁悬浮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翟婉明院士主持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学校入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为川藏铁路、世界首条400km/h成渝中线等辐射战略腹地全域、连接全国的综合立体交通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强化基础研究领域布局。牵头建设“多态耦合轨道交通动模试验平台”“准环对称仿星器”等大科学装置,协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等打造高能级创新联合体,为四川培育孵化重大基础前瞻理论和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平台,为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三)打造区域发展战略引擎。纵深推进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依托西南唯一的未来轨道交通未来产业科技园,在金牛区、郫都区、东部新区、天府新区、双流区建设“一园五区”空间格局的新形态科创园,聚焦下一代智能高铁、超高速磁浮、新型城轨、新能源等新赛道,助力地方打造轨道交通装备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带动国家战略腹地核心承载区建设的战略引擎。
三、聚焦人才强国建设,助力四川培育高水平“人才川军”
(一)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核心战略。出台《新时代人才强校建设实施纲要》,全面重塑“人才岗位”和“人才培育”双金字塔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师资“引、育、用、留”工作新格局。翟婉明院士入选美国工程院院士,何川教授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近三年新增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余名。吸引汇聚全球交通领域人才,每年招引海内外优秀博士师资200余人,入站专职博士后超过100人,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师资对科技攻关体系的核心引领作用。
(二)主动汇聚四川工程界智慧和力量。何川院士牵头发起四川省工程师学会,在促进科技经济融合发展、加强工程师队伍建设、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以及推动工程领域全球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为推动四川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
(摘自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成都理工大学深化科教融汇
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成都理工大学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秉持“研为教基,教为研袭”理念,化教学科研“两张皮”为“一条链”,奋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先后为社会培养了30余万名优秀人才,其中两院院士7人、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及“国家卓越工程师”4人。
一、在体制机制上融,在育人活力上汇
一是强化思政教育协同。弘扬科学家精神和“三光荣四特别”地矿精神,凝练成理“攀登精神”,引导学生矢志科研报国,相关成果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出台《工作业绩评价计分办法》,建立教学科研互认互通机制;破除唯分数论,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毕业生特殊授位制度,获批四川省首批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高校。
三是创新“科—产—创—教”融汇新模式。以现代产业学院和西藏、新疆研究院为牵引,以联合学士学位培养为支撑,将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融为一体,实现以“科”带“产”,以“产”哺“创”,以“创”促“教”,以“教”赋“新”。
二、在学科布局上融,在育人结构上汇
一是夯实基础学科。顺应国家对基础学科领域创新人才需求,重组成立数学科学学院和物理学院,设立国际行星科学研究中心等基础研究平台,强化原始创新。
二是布局新兴专业。出台《本科专业设置与优化调整管理办法》,前瞻性布局行星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战略新兴专业,开办“碳中和技术”等17个微专业,优化育人新结构。
三是深化学科交叉。实施“珠峰大科学计划”,成立资源环境数字地球、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等5个交叉创新平台,鼓励学生跨学院研习,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有力增强学生交叉创新能力。
三、在教学体系上融,在育人模式上汇
一是重构课程体系。构建四层级递进式项目制课程体系,强化前沿成果在课堂、教材、实验项目建设中的先导作用,以科教融汇为鲜明特色的2种教材分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二是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依托2个省级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推行“拔尖班+特色班+实验班+联培班”四型人才培养改革;实行全员导师制,全面开放导师课题,70%以上毕业论文源于教师科研项目,在软科中国大学“造就学术人才”排行榜中位列第91位。
三是强化科技竞赛引领。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以“1+3+N”赛训一体化推进专创融合,打造“一院一大赛”“一专一金赛”,在全国大学生竞赛排行榜进入前三十。
四、在平台团队上融,在育人生态上汇
一是以高能级平台筑牢科教融汇之本。完成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参与建设天府实验室,系统打造38个部省级平台,并将科研服务教学作为考核指标,推进实验室、科研仪器、科研人员向本科生开放,学生直接参与青藏高原地质演化等重大科研项目以及深时数字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产出一批高质量成果。
二是以高层次团队夯实科教融汇之基。实施“珠峰人才计划”,建强师资队伍,培育出全国青教赛一等奖,一批教师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五年超百项,实现《Nature》《Science》论文突破。
三是以人才培养共同体拓展科教融汇之源。深化与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省级“校企联合培养项目”,强化前沿科技与产业需求衔接。联合中石化承担地热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打造地热全产业链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摘自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