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牢记嘱托担使命感恩奋进育新人
南充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南充市嘉陵区之江小学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总书记深切关怀转化为实干争先的强大动力。
一、“三个引领”把握育人方向
一是党建引领强基。始终将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方位,将党的建设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落实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增核领导职数702个,选优配强领导班子。开展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专项整治,建强战斗堡垒,实现组织建设全覆盖。连续3年深入开展教体行风大整治,净化政风行风,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二是思政引领铸魂。出台《关于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融入思想政治课建设的实施方案》,将总书记回信精神融入课堂、融入教学。充分挖掘朱德故里、罗瑞卿故居、张思德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创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7个,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组织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我们都是收信人”“总书记教导记心中”宣传教育,广泛开展上感恩课、写感恩信、学感恩操、做感恩事等教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三是师德引领固本。深入实施“强师乐教”行动,举办“学回信、悟精神、强担当”南充市首届教师风采大赛、庆七一“青春向党 强国有我”演讲比赛,组织庆祝第40个教师节“八大系列活动”,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引领广大教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二、“三大改革”创新育人路径
一是全面发展重素质。深化五育并举,实施素质教育。研制《南充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德育工作质量评价标准》,推行体育100分、美育进中考等系列改革措施,出台南充市劳动和实践教育“两意见、一办法、一通知”系列文件,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小初高贯通培养,促进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是心理健康求实效。编制出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心育“466”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推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指导手册,创新开设“守护”“家育心语”两大课程专栏,心理健康工作连续两年被央视报道,获全国关注。
三是质量评价破顽疾。树立科学评价导向,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质量评价体制改革,全学段启动新型评价模式,持续转观念、破五唯、重过程、抓特色,一举颠覆“唯分数”的评价模式,开启终端评价向过程评价转变的破冰行动。
三、“三大抓手”优化育人环境
一是多措并举抓公平。实施阳光招生行动,出台招生禁令,全面规范招生行为,优化教育生态。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入实施名校领办,全覆盖推动学区治理,探索跨层级、跨县域、跨学段集团化办学,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建立“免、奖、助、贷、补”五位一体资助模式,关心关爱困难学生、特殊群体,实现应助尽助。
二是提质增效抓减负。聚焦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深入开展课堂革命、五项管理、课后服务、校外减负四大行动,出台南充市《家长、学生教育减负十条措施》,破除内卷效应,让孩子更健康、老师更幸福、家长更轻松。
三是联动协同抓共育。构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1+7”工作体系,整合公安、卫生、民政等30余个部门力量,为少年儿童成长保驾护航。建立平安校园联席会议制度,深入开展十二个专项行动,筑牢校园安全坚固屏障。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家校共育工作的通知》,启动“教联体”建设,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强大合力。
(摘自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绵阳市游仙区
锚定“三个坚持”保障教育优先发展
绵阳市游仙区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最大的民生,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纵深推进素质教育发展,不断增加教育事业投入,努力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先后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培训认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一、坚持教育首位优先,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一是始终确保教育经费投入只增不减。始终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确保“两个只增不减”落实到位。近五年,全区教育总投入超40亿元,其中2024年教育支出较2023年增长8.55%,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验收。
二是全力推动教育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加速提高学校承载能力。近五年,全区新建6所幼儿园、4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改扩建7所中小学校,新增学位13660个、住宿床位8800个,新增运动场地50000余平方米,有效化解大校额、大班额等问题。去年,成功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5000万元,用于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为全市教育领域唯一项目。
三是扎实推进教育装备现代化建设。以数字化赋能推动“智慧教育”,实现现代化教学能力新突破。近三年,全区新建标准化考场420间,配置教学电脑13996台、智慧黑板930套、理化生实验仪器等学科教学设备12000余件,中小学生在各类科创大赛中获国家、省、市级科技奖项超150人次,游仙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在2024年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斩获银奖。
二、坚持教育公平原则,持续优化支出结构
一是注重补齐薄弱学校短板。积极开展义务教育学区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模式改革,深入推进“4+2”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建设,做到公用经费重点向农村学校、偏远学校、小规模学校倾斜。除不足100人学校按100人安排经费外,区政府每年单列500万元用于全区小规模学校补助,目前全区已有义务教育优质共同体领航学校6所。
二是注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双优”工程和“双优”计划,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先后投入资金2311万元,邀请全国知名教育专家冯恩洪、李镇西等到游仙授课讲学,选送教师到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进修培训,着力建强培优教师队伍。近三年,培养全国模范教师1名,建成省、市级名校长、名师等工作室7个,引入教师516人,研究生占比31.2%,培训教师9000余人次。
三是注重推动教育科技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区内国防军工院所富集、科技创新资源丰富的优势,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范国滨为游仙区科技教育顾问,近三年开展“院士专家科普行”活动9场,参与师生5000余人次。
三、坚持突出绩效评价,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一是实行风险防控评估。通过财务数据分析,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对资金使用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有效防控资金挪用与滥用,确保教育资金安全,提高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水平。
二是实行项目跟踪问效。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对教育投资项目及资金的使用开展绩效评价,定期通报并纳入年终目标绩效考核。对目标绩效评价未达预期效果的,跟踪督查,限期整改;整改后仍未达标的,对相关人员进行岗位调整。
三是实行多元教育评价。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建立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学校工作格局,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2024年,富乐小学、朝阳学校创建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东原小学等3所学校成功入选全国第八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小枧中学获评四川省最美校园。
(摘自在2025年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