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深入学习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坚持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协同融合,以浸润式教育提升“大思政”质效。“教育家精神与科学家精神引领的师范院校双创育人实践”等5个项目入选2025年教育部思政精品项目。
一、突出课堂主阵地,增强思政教学吸引力
一是健全工作机制。印发“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建学校党委领导、职能部门主导、教学单位落实、课程教师支撑的“思政育人共同体”,强化教师集体备课、团队教研与赛训结合,形成全员参与、全程覆盖的课程思政工作体系。获评国家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团队5个。
二是深化课程内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注重统编教材大纲与自编教案读本结合,以问题链驱动、模块化重构教学设计,综合运用专题式、混合式等方法组织课堂实践,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全面融入思政课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开发“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重走长征路”等系列微课30余讲,《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4门课程入选省一流课程,自建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
二、突出社会大课堂,增强思政实践浸润力
一是优化教学体系。强化能力导向实践取向,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实践教学周等系列制度,统整学科竞赛、实习实训、顶岗支教、志愿服务等系列安排,推进科普科创、美育教学与思政教育协同贯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思政+”链式实践教学体系。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育人项目,涌现出“果筐学堂”“信蜂行动”“语你同行”等系列典型品牌,工作经验获评教育部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二是拓展实践基地。建设省级实验教学平台7个,打造“3+3+N”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综合体,依托孔子学堂、方志分馆、STEAM基地等开展科普宣传、文化服务活动,与100余家企事业单位共建实践基地214个,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乡村山区设立红色教育和志愿服务基地30余个,形成“校内实验实训平台+差异化实践基地+智能化实训平台+特色性创新基地”阵地支撑。入选全国高校综合性教育实践体验基地和场馆育人项目3个、省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6个。
三、突出资源大平台,增强思政育人支撑力
一是丰富资源供给。聚焦时代问题,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积极回应学生关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形成“线上+线下”“校内+校外”“自建+引进”的专业与课程资源体系,入选国家和省级一流专业14个、一流课程等100余门,2个专业入围软科排名“A+”层次。注重时代资源引入、社会资源渗入,主动将新时代伟大成就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各方面,“铸魂•强志•赋能:教育事业成就融入师范生培养实践模式的构建与实施”工作案例获评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
二是强化数智赋能。加快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改革,创设VR沉浸式远程观摩实训室、师生AI教学行为分析与教研实验室等数字场景,建立“科学家广场”“大先生长廊”等智慧空间,实施教师智能教育素养提升行动,对850余名教师开展教学行为诊断和成长数字画像,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12345”立体化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易班优课”连续两年入围全国十强。
四、突出教育家精神,增强思政队伍保障力
一是建强工作队伍。全面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出台加强思政课“八支队伍”建设指导意见、辅导员队伍建设五年行动计划等制度,实施“优课•良师”“薪火•行知”等计划,举行教师节优秀典型表彰、荣休仪式等主题活动,抓好教师思政引领。强化青年思政教师培育托举,单列科研项目、研修经费,单设专项职称序列。思政队伍中近10人次获评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四川省“四有”好老师等。
二是推动一体改革。加强合作院校结对提升,打造“教师同备课、教法同研究、比赛同参加、活动同指导”一体化协作团队,形成跨校交流常态长效机制。强化大中小思政教育共同体建设,联合双流艺体中学、成都天府四中、德阳市教育局等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基地,举办一体化建设课例展示、课程评选等。获评省部级大中小学思政工作一体化典型案例2项、基地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