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
●我省出台十条措施助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
基层速递
●绵阳市聚力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建圈强链
●川北医学院多维联动访企拓岗促就业
信息广角
●宜宾市多维发力打造“幼有善育”样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严”字当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教 育 要 情
▲我省启动实施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1)统筹推进组建教学联盟。组建25个义务教育教学联盟和10个普通高中教学联盟,130所优质中小学校作为“主播学校”持续输出优质教育资源,并通过“网链共享”,构建覆盖全省中小学的便捷可及公益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远程共享体系。(2)共建共促聚焦质量提升。统筹教学联盟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网点学校需求,开设远程直播(录播)课堂,实现链内学校实时直播,链外学校随时点播。联盟定期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教研活动,领军学校统筹组织网点学校教师培训和跟岗学习,试行教学联盟内部学业水平监测。(3)激发动力落实激励机制。每年遴选推广一批优质课程资源,表扬一批优秀主播教师,组织省级分学段分学科现场交流活动。将主播教师从事网上教学时间视为从教经历,对承担重大教研任务、制作数字教育资源能力和带动影响力强的领军学校和引领学校,在绩效工资、编制总量上优先考虑。(基教处)
▲我省出台十条措施助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1)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当前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出台涵盖学科专业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核心要素建设、应用场景建设、人才队伍建设、人工智能学院建设等五个方面共10条具体措施。(2)突出导向引领。着力各类项目的引导性,明确具体工作路径,为全省高校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提供操作性较强的工作指导。(3)体现精准支持。围绕亟待突破的薄弱环节,采用超常规措施,单列设置人工智能领域课程、教材、教改、实践项目等系列专项,在政策上精准支持。(高教处)
基 层 速 递
▲绵阳市聚力产教融合助力产业建圈强链。(1)调整结构对接需求。建立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联动机制,实施专业“增、调、停、转”动态管理。依托西南科技大学,联合科研院所、知名企业组建中国(绵阳)科技城人工智能学院,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邀请长虹、九洲等龙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流程“双衔接”。(2)打造平台协同育人。组建“1+3+N”产教融合矩阵,建成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整合41家企业、39所院校资源,打造绵阳职业教育集团、数字经济产教融合共同体、涪江流域职教联盟三大载体,实现中高职衔接培养、校企联合攻关,建设省级产教融合示范项目3个,累计培养技能人才10余万人。(3)创新模式输送人才。推行“入学即入职、毕业即就业”培养模式,与京东方、惠科等300余家企业以“订单班”“现代学徒制”“卓越工程师班”等多种校企合作方式培养人才,校企共定标准、共建课程、共享师资,年培养2.7万人次。(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川北医学院多维联动访企拓岗促就业。(1)“点面结合”拓广度。建立“校对市-校对县”矩阵式对接网络,与基层医共体建立战略合作,开展“访企拓岗”行动,持续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2)“双端预置”强精度。构建“需求-供给”双向数据库,梳理人才需求清单,动态收集简历库,创新“智能匹配+人工推荐”双轨推送模式,实现基层岗位精准投递600余人次。(3)“全程跟踪”提效度。建立“一会一群一专员”服务机制,组建专属服务群,配备专职人员全程跟进招聘进程,实时开展简历补录、专场宣讲等配套服务。(川北医学院)
▲阆中市综合施策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2小时。(1)夯实课堂阵地。开齐开足上好体育与健康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阶段学校每周3至5节体育课,足球、篮球等“三大球”项目纳入必修模块。(2)创新课间样态。实行“30+X”弹性大课间模式,以广播体操为基础,推进“一校一品”阳光课间品牌。构建“传统+现代”的活力课间体系,推出巴渝鼓舞、竹马舞、皮影舞等“非遗健身操”,八段锦、五禽戏等传统健身操,绳操、球操等韵律健身操。(3)深化课后服务。开展“基础型+传统型+特色型”体育社团课后服务,组建足球、排球、乒乓球等常规社团,跳绳、皮筋、毽子等传统社团,轮滑、跆拳道、空竹等特色社团。(4)丰富赛事活动。每年举办一次市级中小学生田径、游泳比赛和校园足球、篮球、排球联赛,每学期举办一次校级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南充市教育和体育局)
▲成都师范学院多举措抓好干部教育培训。(1)夯实思想之基。举办读书班,开展专题讲座,设计线上培训课程,组织讲授专题党课,多种形式提高干部理论水平。(2)锤炼坚强党性。组织干部职工到重庆、延安、嘉兴等红色教育基地和凉山州脱贫攻坚一线开展专题教学、实践教育,以鲜活事迹让党员干部接受党性洗礼。(3)提升履职能力。组织到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学习,每年举办干部履职能力提升线上培训班,邀请专家学者开设讲座,通过专题听、现场看、交流谈等帮助干部补短板强弱项。(成都师范学院)
▲眉山市三维一体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1)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将义务教育学校划分到20个学区,每个学区设中心校,采用“1+1+N”模式结成42个办学共同体,交流轮岗转任校长教师740人,形成区域一体发展构架。(2)坚持城乡一体发展。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12所,通过20所共同体领航学校“结对帮带”,实现“一对一”对口帮扶全覆盖。(3)坚持群体公平发展。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入学保障,采取随班就读、集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残疾学生受教育权利,“一县一策”建立县、乡、村、校四本控辍保学台账并跟踪督办。(眉山市教育局)
▲西华大学深入推进AI教育赋能人才培养。(1)驱动学科专业优化升级。部署知识创新中心,打造“大机械”“大食品”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建立专业优化模型75个,形成“就业—招生—培养”闭环,实现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2)引领课程数字化转型。推进专业知识图谱建设,建成基于知识图谱的AI课程56门,获批省级高阶课程8门,新增上线“新华思政”平台课程案例6个。通过交互式实践平台,实现“规模+分层”教学,推进课程数字化转型。(3)构建“平台-资源-教学”数智化教学三维生态,搭建集成式一站式服务大厅,开发易班AI助理和数字教材编辑平台,有组织实施数字教材和虚拟教研室建设,开展教师数字素养专题培训20余期,实现教学管理全链条智能化升级。(西华大学)
信 息 广 角
▲宜宾市多维发力打造“幼有善育”样本。(1)政策发力。建立托育服务“建设+运营+保障”三补机制,对新建或改扩建的托育机构,给予10000元/个托位建设补助;按照实际招托人数,发放300元/月/人的运营补贴;针对公办托班,提供 600元/年/人的生均经费保障。新增托位1350个。(2)培训助力。实施“双证准入”制度,要求从业人员同时具备教师资格证和育婴员资格证,构建“院校培养+高端研修+实战练兵”的人才培育体系。依托宜宾职院、卫校定向培养300名专业人才,选派12名园长赴上海开展跟岗研修。(3)创新蓄力。打造大地社区托育中心等示范项目6个,建立学前教育教研基地和早期发展科研基地,开展“婴幼儿适应性发展”等课题研究12项,推出“育儿加油站”服务平台,集成生长监测、营养指导、亲子课堂等8类服务模块,形成“医养护育”四位一体服务网络。(宜宾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多措并举构建网信工作新生态。(1)基础建设“筑底座”。打造高性能计算平台、网上办事大厅、校务数据平台三大校级枢纽,以计算、信息、数据及安全服务为抓手,夯实智慧校园数字基座。(2)场景服务“促转型”。推动“管理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重构业务流程,实现教学、科研、生活服务“一网通办”。(3)网络空间“保清朗”。健全网络安全规章制度,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工作,整改网络安全漏洞,筑牢网络安全屏障。(教育信息化处、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严”字当头筑牢校园安全防线。(1)严要求。坚持态度严谨、措施严密、检查严实工作作风,落实“守住点、管住线、看住面”的工作原则,对重点区域进行重点检查。(2)严排查。将安全隐患大排查贯穿全年,对隐患和问题下达整改通知书,制定“建章立制清单”“问题隐患清单”“技术防范清单”,遏制安全事故发生。(3)严宣教。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打造“平安成信”微信公众号,发布校园最新安全动态,做好安全演练,提高师生应急处突能力。(4)严管理。发挥联动机制,配合公安机关破获案件,完善校园指挥中心和消防监控中心、智慧化校园警务站等平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