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指引》
●我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
基层速递
●成都市健全长效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入学
●成都理工大学坚持育心育德夯实心理健康教育
●广元市深化“校园餐”治理办好师生满意食堂
信息广角
●甘孜州拧紧“安全阀”持续绷紧护林“防火弦”
教 育 要 情
▲我省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校家长陪餐工作指引》。(1)明确学校职责。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家长陪餐事宜,结合实际制定本校家长陪餐操作细则,明确申请流程、餐费缴纳、评价反馈、定期研究、问题整改等内容。(2)明确家长权利和义务。具有参与现场陪餐、查看食堂公示信息、供餐评价、向主管监管部门反映问题线索等权力,履行自主缴纳餐费、不随意拍摄传播视频、不得有影响公正陪餐监督行为、自觉维护学校秩序、具备良好健康状况等义务。(3)明确部门职能。指导学校有序推行家长陪餐,畅通家长陪餐问题反映直达渠道,指导学校优化供餐管理、提升菜品质量。(基建后勤处、基建后产中心)
▲我省多措并举推动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1)抓组织保障合力推进。印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开展乡村语言文字高质量发展先行试点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试点任务、试点步骤、时间进度和工作要求,设置省级专项补助资金,强力推动试点工作实施。(2)抓有序落实稳步推进。组建专家指导团队,建立“点对点”全过程跟踪指导机制,试点前专题培训,试点中实地指导,试点末分析总结,巩固提升。(3)抓差异发展融合推进。推动教育部确定的三个先行试点村形成语言文字工作“一村一品”,指导成都市龙泉驿区宝胜村依托“宝胜田园大课堂”研学基地和宝胜客家古村落文化博物馆,将传承客家文化与语言文字工作融合推进。指导成都市龙泉驿区桃源村打造语言文字赋能“民宿+新老桃源人”融合发展模式,将推普与“桃花节”旅游文化活动结合。指导成都市新都区水梨村创新语言文字设计助力农产品推销,打造“二十四节气”及“农耕”景观景象,让“好语言、好声音”为乡村代言。(语言文字教材处)
基 层 速 递
▲成都市健全长效机制促进义务教育公平入学。(1)保障户籍儿童划片入学。指导各区(市)县开展常住人口学龄儿童摸底调查,科学划定学校服务范围,深入细致做好宣传解释工作。(2)服务随迁子女公平就学。持续降低随迁子女入学门槛,通过短信精准推送、微信公众号宣传等方式拓展随迁子女政策推介渠道,试点探索随迁子女及时统筹入学。(3)改革入学政策惠民便学。支持成都东部新区等5个区(市)县试点探索“父母在哪儿上班、孩子在哪儿上学”,支持温江区、郫都区等相邻区(市)县就近跨区域就学,出台“多子女同校就读”政策,累计为3.2万个家庭提供便利。(成都市教育局)
▲成都理工大学坚持育心育德夯实心理健康教育。(1)畅通心理咨询专线。开通24小时心理应急热线,开设“心语空间”心理疏导,持续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启动危机预警干预,帮助学生占比33%左右。(2)推送系列栏目专题。创新开设“新生专刊”“暑期特辑”“小心心的故事”等系列栏目,“成理心理”微信公众号推送文章63篇,总阅读数近3万人次。(3)开展心理健康课程。组织教师面向全校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识必修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推动课程内容的创新和完善。(成都理工大学)
▲广元市深化“校园餐”治理办好师生满意食堂。(1)提升伙食经费“入口率”。将营养改善计划学校水电煤气费用纳入学校公用经费开支,制定学生集中用餐陪餐管理制度,落实食堂就餐教职工与学生同餐同菜同价。(2)提升监督指导“覆盖面”。对公办学校食堂加强食堂财务独立核算、“营养餐”独立建账等监管,对民办学校食堂加强食堂利润控制、饭菜质量等监管,对小规模学校食堂加强食堂投入保障、食安管理等指导,对承包或托管的学校食堂明确合同期满后停止承包。(3)提升校园食材“质价比”。将食堂大宗食材全部纳入政府采购,推进大宗食材及原辅材料同城同价,推进“智慧食堂”建设,全过程实时监控对采购验收、加工烹饪、供餐配送等环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100%。(广元市教育局)
▲西华大学打造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1)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立师德师风与教学学风建设委员会,开展师德师风培训、评优树先活动,形成崇德尚教新风尚。(2)强化人才引进创新。实施优势学科“揭榜挂帅”引才计划,广泛吸纳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配强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队伍,实施“党务思政队伍建设计划”,夯实人才储备厚度。(3)强化教师分类培育。实施教师发展多元协同体系,紧抓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开设学术后备人员培训班,支持资助教师国(境)外访学研修,激活教师成长动能。(4)强化人才分类评价。实行校院两级管理,下放岗位聘用自主权;细分5类职称评审通道,试行辅导员“双线”晋升机制,建立差异化人才发展生态。(西华大学)
▲合江县“让体育课天天见”赋能学生健康成长。(1)加强师资开足课程。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推进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构建“教会、勤练、常赛”一体化的学校体育课程体系,形成“校校有特色、人人有项目、班班有队伍”的学校体育新格局。(2)盘活资源优化布局。合理划分活动区域,利用有限场地资源,安排不同年级体育活动,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满足各年级学生的锻炼需求,积极打造体育器材共享区,确保每天体育综合活动时间2小时。(3)加大投入丰富活动。配备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器材,鼓励学生开展踢毽子、跳绳、拔河等体育活动,体育课“天天见”已经从理念变为现实。(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
▲四川师范大学综合施策提升共青团网络思政育人实效。(1)打造特色品牌。强阵地、建队伍、发声音、做产品,举办“青春川师”网络素养训练营,累计培训1200余人。打造“青小狮面对面”“川师青年说”等品牌专栏,加强对青年群体思想动态的分析研判。(2)做实校园IP。将“青小狮”形象标识加入思想引领体系,开展“全民打造星小狮”活动,以青年IP创新传承中华年俗文化,制作系列网络文化产品,丰富网络思政视觉形象,相关内容阅读量突破7万次。(3)加强矩阵传播。注重新媒体矩阵联动传播,挖掘校内有影响力的青年榜样共创网络文化产品,传播川师青年正能量,相关作品平台阅读量突破百万。(四川师范大学)
▲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以“AI+专业”赋能文创数字化人才培养。(1)重构课程体系,打造“通专融合、动态迭代”课程群。建立贯通人工智能与文创专业的课程体系,底层开设《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基础》等通识课,构筑数字技术认知基础;中层开发“AI+专业”模块化课程,实现“技术+艺术”双向赋能;顶层设置跨专业选修课,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实践产教融合,构建“真实项目+数字场景”体系。成立“巴蜀文化数字研究院”,开发“蜀绣AI纹样生成”“数字文旅IP开发”等项目;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室”,攻克青铜器修复应力模拟等技术难题,建立“虚拟仿真实训+数字孪生”技术架构,配套“虚拟认知→虚实结合→实体创作”三阶教学模式与“任务驱动+技能闯关”系统,打通“学生作品→虚拟展品→文创商品”转化通道。(3)创新技术赋能,培养“AI+专业”人才新范式。创新“技术+艺术+商业”三元能力模型,打破学科界限培育复合型人才;依托大数据动态校准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零时差”对接;构建“课程学习—项目实战—成果转化”全链条生态闭环,推动学生创意成果向市场价值转化。(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
信 息 广 角
▲甘孜州拧紧“安全阀”持续绷紧护林“防火弦”。(1)上好“安全课”。将森林草原防灭火纳入“主题班会课”“安全教育课”必修内容,构建“6+N”特色教育模式,通过消防员实操演示、护林员现身说法等“6项规定动作”,结合知识竞答、情景模拟等“N项自选动作”,形成防火教育成果库。(2)筑牢“防火墙”。探索“教育+应急+消防”等多部联防联控机制,州县组建防火检查组,按“过林电路设备必查、可燃物品必清、消防通道必通”原则,对学校实施“清单式”隐患排查,并建立“1校1策”整改台账。(3)织密“防护网”。创新宣传矩阵,搭建“家校防灭火”微信群,推送防火警示案例、防火应知应会知识等资讯,组建“红领巾宣讲队”“团员宣讲队”深入村(社区)发放藏汉双语宣传单2万余份。(甘孜州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