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健全制度机制,强化服务保障,注重协调联动,以务实举措抓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用心用情呵护孩子心灵,有力有效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一、完善制度机制,健全心理育人体系
一是系统谋划推进。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明确各部门职责,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系统化开展。强化评价考核,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定期研究探索路径,构建党委统一领导、部门整体推进、层层推动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机制护航发展。打造“市县校班”四级护心网络,市县两级心理健康中心建立、校级辅导室设置、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配备、班级心理委员设立达100%;优化心理健康教研机构设置,发挥专家的咨询和辅助决策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决策水平。
三是精准干预实施。编印《眉山市中小学心理危机干预指南》,指导学校规范开展预防、预警、干预的“三预”工作,每年全覆盖组织心理测评,建立一般预警、重度预警、特别预警的“三级预警档案”,落实校领导、班主任、科任教师“三级包保”,分层分类精准干预帮扶,开展困境学生免费心理辅导与个案跟进,提升困境儿童心理健康素养。
二、加强要素保障,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一是全员提升技能。常态化开展兼职教师基础培训和专职教师提升培训,分层分类培训校长、思政教师、班主任、后勤员工等23万余人次;持续实施师徒结对“星火计划”,推动心理教师流动融入“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促进城乡、校际师资均衡发展。
二是全面融合发展。坚持“五育”并举,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生命 生态 安全》等课程,实施“学科融合心育计划”,开展苏门家风润校园德育行动,结合地方特色开发“苏门家风”“橙心讲堂”“艺术+心理”等精品课堂,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的全面融合,促进师生身心健康。
三是全景浸润教育。组建心理健康流动讲师团,开发情绪调整、压力管理、生涯规划等精品课程80余节,开设“情绪动能馆”“人际交往训练营”等工作坊30余个,到薄弱校开展流动团辅50余场。实施校园文化提升工程,打造“心理友好型校园”30余所,通过树洞信箱、主题文化墙、戏剧表达等非语言形式,升级心理健康“隐性课堂”。在《眉山日报》开设“丫丫有话说”栏目,推出心理知识、育儿科普等视频微课80余期。
三、强化协同联动,构建心理育人格局
一是探索多元载体。搭建心理健康数字化平台,推出“眉山超级教师”,依托高校专家、医生、社工等,开展教育、热线、留言、预警服务,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同向发展。截至目前,平台登录50余万人次,接听热线1200余通,回复留言2000余条。
二是凝聚多方合力。鼓励有条件的综合医院开设心理门诊,推动心理治疗诊疗项目纳入基本医疗支付范围,在成都第四人民医院、眉山中医院搭建青少年儿童心理危机“转介—干预—诊疗”“绿色通道”,联合开展转介治疗、教育科研和科普宣传,协同民政、文明办、妇联等部门建立区域性社会心理服务站点,共同开展“正向教养”“苏娃快乐成长营”等主题活动180余期;实施“快乐小东坡 明眸正心”健康工程,支持配合校内外心理辅导室建设10间。
三是推进多维育人。建立“全员参与、全生覆盖”家访制度,全市中小学全覆盖建成家长学校,创建全国规范化家长学校实验区3个,每学期组织开展“家长心理学院”和“家校亲子实践”3次,开展200余名家庭教育“种子教师”培训,促进家庭建立良好亲子关系,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