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多点发力筑牢防溺水安全网
基层速递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
●资阳市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校企协同共促区域产业升级
信息广角
●泸州市纳溪区从“心”开始守护学生健康成长
教 育 要 情
▲我省多点发力筑牢防溺水安全网。(1)建立省、市、县、校四级联动机制,联合公安、水利、应急等部门对重点水域实行台账化管理,明确水域监管、应急救援等职责,组建联防队伍,坚持河湖长、网格员、志愿者等力量开展联合巡查。(2)开展“六个一”宣教活动,针对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等重点群体,组织教师采取“敲门行动”,上门宣传2万余户,发放《致家长一封信》126万份。(3)构建“日巡查、周报告”制度,设置警示标牌54万余块,配备救生杆23万余根、救生圈5万余个,运用无人机、监控摄像头等科技手段,对偏远水域开展智能巡查,对易发生溺水事故的地区开展专项督查。(安稳信处)
▲我省多措并举护航“平安中考”。(1)印发《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5年普通高中招生考试工作的通知》,部署中考政策解读、考试组织管理、规范招生秩序等工作,细化工作方案,明确部门职责,构建全链条责任体系,筑牢考试安全线。(2)坚持全员、全过程、全要素覆盖,强化市、县、考点三级联动考务培训,确保考务操作规范、流程熟悉;完善命题制度,规范命题程序,严格遴选命题人员,强化对试题的政治性审查,确保试题正确政治方向和合理的难易程度;建立人防、物防、技防、智防的“四防联动”风险防控机制,强化考场管理,严格安检流程,严密试卷运送、保管。(3)与公安、卫健、市场监管、电力等部门通力协作,开展交通疏导、噪声治理、饮食安全、防暑降温服务。关爱特殊考生,建立台账,为重度残疾考生按规定延长30%考试时间,为特殊学生单独设置考场。(4)开展中考备考工作督查,实行“日调度”机制,及时掌握中考情况,建立“点、线、面”立体巡考机制,派出巡考组开展考前检查和考试巡查,落实“双报告”制度,切实做好保考工作。(基教处)
基 层 速 递
▲四川护理职业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1)运用网络交互学习。运用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智慧学习平台进行“精准化导学”,引进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录制思政名师、行业大家网络微课引导学生“打卡式自学”,搭建360°沉浸式体验厅、思政VR实践教学基地帮助学生“沉浸式深学”。(2)开展课堂研讨学习。围绕教学重点难点,组织学生分组研讨“辩论”,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促进知识内化。聚焦热点焦点,设置课题调研任务,引导学生组队调研“求真”。针对疑惑困惑,开设读书指导专题,进行阅读交流分享,引导学生共同读书“悟理”。(3)结合实践体验学习。以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双向联动”,将课程开设到国情社情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发展体验;以“专业实践和思政实践”融合,将课程开设到教学医院、合作医药企业,增强学生职业体验;以历史指引未来、教育当代,将课程开设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增强学生历史体验。(四川护理职业学院)
▲资阳市全力以赴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1)搭建平台拓宽就业渠道。联合人社局等相关部门,举办各类线上线下招聘会21场,提供就业岗位10000余个。注重访企拓岗,拓展校企合作,推动高校与30余家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和就业合作关系。(2)开展培训加强就业指导。举办专题讲座和培训,为毕业生提供针对性指导服务,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择业观,参与毕业生达20000余人次。提供个性化辅导,对“四类重点人群”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指导。(3)精准帮扶服务特殊群体。建立帮扶台账,了解学生基本情况、就业意向和困难需求,对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少数民族毕业生实施分类帮扶。对已就业的特殊群体毕业生进行跟踪服务,建立定期回访制度,确保就业持续稳定。(资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内江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校企协同共促区域产业升级。(1)精准输送技能人才。与本地企业合作开设订单班、学徒制班,让企业参与课程设计、技能培训及实习考核,实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就业”。(2)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电子企业优化PCB板焊接工艺;牵头制定《黑山羊引种管理技术规范》等4项规程,纳入四川省地方标准;开发工业机器人故障诊断系统,应用于制造企业10余家,提高故障排除效率。(3)共建共享实训资源。依托四川省首批产教融合示范项目,在校内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柔性生产线,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在校外与川威集团、内江正大等企业共建实训基地,与金鸿曲轴合作研发智能生产线改造方案。(4)聚焦区域产业需求。新增现代农业技术、物联网等4个专业,与产业适配度达到90%,支持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孵化学生创业团队12个。(内江职业技术学院)
▲成都大学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塑造教育发展新范式。(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新文科综合改革,开设跨学科公选课50余门,培养《哪吒》《大圣归来》等影视作品核心制作人才,扶持师生创作院线电影、纪录片,动画《回家过年》等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作奖。(2)打造新型特色智库。成立“三城三都”研究院、天府文化研究院等智库平台,聚焦天府文化等领域打造研究品牌,制作出版系列纪录片、专著,其中《天府文化四季译丛》被定为“成都礼物”;组建智库团队完成大运会吉祥物优化、世园会表情包设计、成都市电影发展政策制定等重点项目20余项。(3)建设数字文创平台。成立AIGC实验室、元宇宙创新中心,研发AI动画技术,出版AI绘本,获批国家级“人工智能+艺术”科研项目3项;联合可可豆动画、四川电视台等企业和媒体,打造“政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数字文创产业发展。(成都大学)
▲内江市打造“小甜足迹”研学品牌促进文旅融合发展。(1)走“甜味”路线引领研学实践。编制《内江市全域研学实践总体规划》,建成省级、市级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2个,推出甜城源头探索等系列主题研学旅行产品,开拓亲子研学、康养研学、团建研学等研学旅行市场,开发“甜城”特色研学路线15条。(2)上“甜城”课程深化研学教学。将研学实践课程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特聘课程研发导师团,指导研发《甜城甘蔗研究员·乡村振兴蜜解码》等特色课程40余门,推动研学实践教育覆盖中小学生30余万名。(3)融“甜学”文化助推研学发展。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牵头成立成渝古道文化旅游发展联盟,联合重庆荣昌举办巴蜀文化旅游走廊主题活动,推动共建巴蜀文化研学走廊。组建全域研学旅行运营公司,培育研学产业链市场主体近50家。(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
▲成都体育学院强化运动医学力量护航体育健儿备战。(1)牵头承担“国家速度滑冰队备战米兰冬季奥运会重点运动员伤病治疗及服务”奥运科技攻关项目,整合附属体育医院、运动医学与健康学院、郑怀贤骨伤研究所等二级单位,组建运动医学复合型科医保障团队,保障运动队伤病预防、治疗及康复等科技工作。(2)依托郑氏中医运动医学和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优势,针对速滑运动员伤病等重大难题开展系统研究,通过建立动态伤病数据库,创新开发“预防—诊疗—康复”全周期管理系统,将中医运动医学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形成个性化诊疗方案。(3)派出10余名专家参与亚冬会备战会诊及巡诊工作,选派高水平医师、康复治疗师20余人次长期驻队保障,采取针灸和药食同源茶饮调理失眠、过度疲劳,并成功解决了多名主力运动员的运动性伤病问题。(成都体育学院)
信 息 广 角
▲泸州市纳溪区从“心”开始守护学生健康成长。(1)以德育心厚植心灵根基。邀请道德模范、固边稳藏标兵等先锋人物50余人次,分享感人故事,激发学生情感。鼓励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等地,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2)以智慧心启迪心灵智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配齐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分批次开展培训,构建区、校两级“向日葵”心理咨询室31个,定期收集学生心理诉求,及时跟进解决问题。(3)以体强心锻造心灵韧性。开展阳光跑步、篮球操等大课间活动,推动篮球、绳操等10余个项目,保证学生每天充足锻炼时间。(4)以美润心滋养学生心灵。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开设民歌、非遗竹编、竹笛等艺术社团40余个,聘请专业教师开展艺体培训,为学生们提供艺术体验平台。(5)以劳健心锤炼心灵品质。建立“政社家校”四力协同机制,打造“1+9”劳动实践基地,建成作物种植、手工劳作、科技创新等校级场地161个。(泸州市教育和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