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师范学院坚持“三个聚焦”
以评价改革赋能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
成都师范学院认真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以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为契机,以教育部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为依托,聚焦“职前职后一体化”发展,着力探索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新范式,努力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聚焦数智诊断,探索职业能力评价新模式
一是建立能力发展模型。锚定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教师职业生命周期,绘制“品质基底—知识架构—能力进阶”全息图谱,重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成数字驱动的“四维五阶”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加强AI课堂观察、语音情感识别等技术运用,采集学生能力数据25万余条,建立能力档案20余万份,全方位助力师范生培养工作提档升级。
二是革新智能评价范式。设立“教育数字化发展与评价”省级重点实验室、教师职业能力测试中心、微格教学智能诊断平台等,强化标准、内容、操作、应用四位一体,全面开展师范生职业能力评价。采用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系统,生成数字画像12万份、个性化诊断报告10万份,形成“数据采集—模型分析—精准反馈”闭环机制。
三是打造全周期培养链。注重课程教学、实训观摩、诊断测评、实习研习等环节贯通联动,创建“四能力×四阶段×四区域”培养矩阵,更新师范生职业能力训练体系,建成虚拟实训场景库500例,获评教育部“产教融合典型案例”。
二、聚焦一体贯通,搭建教师职后发展新平台
一是跟踪支持职后发展。建立师范生终身电子档案,加强职后能力动态评价与过程监管,优化完善跟踪支持服务机制。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的OBE教育理念,以用人单位评价、学生成长数据反哺培养过程,促进师范生职前培养和职后发展有机衔接、联通管理。
二是赋能教师在职培训。开展国培、省培等教师职后培训项目,打造“训前诊断—训中调控—训后监测”全链条支持系统,优化培训平台建设、培训开发实施等流程,确保培训内容精准推送、学习行为实时评估、专业能力有效提升。
三是强化评价成果运用。坚持“分级认证+多元主体+以用为本”原则,发挥评价“指挥棒”作用,建立分层分类的结果应用机制。基于不同层次类型、不同学科学段的教师发展需求,推动评价结果精准应用于资格认定、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方面,有效激发教师专业成长内生活力。
三、聚焦共生融合,夯实区域优质均衡新支撑
一是服务区域治理创新。加强教师职业能力评价模式推广,开展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与诊断项目50余例,协助10余个地区编制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提出教育发展建议。研发教师专业发展智能导航系统,形成可视化能力评估雷达图,深化“能—岗”精准对接,有力支撑成都、资阳等市23个区县人事制度改革。
二是推动优质均衡发展。建成成都市民办教育与终身教育发展研究院,协同开展民办教育数据分析、督导和评估工作。聚焦师资力量等核心要素,推行薄弱学校改造发展力诊疗模式,帮助12所薄弱校跻身县域优质校行列,间接影响学校200余所、受益师生30余万,推动全域基础教育优质均衡提速增效。
三是聚力民族教育振兴。在3个民族县建立教师发展中心,深入推进在地教师能力评价机制改革。加强“深度融合民族学生发展共同体”建设,依托师生能力发展数据,系统实施文化交流、学力提升、心理教育等行动,助推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
推进校园廉洁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成长成才
四川文理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廉洁文化建设贯穿办学治校、立德树人全过程,通过创设赛事、展演、课堂等场景,推动全校形成“理想信念强基固本、先进文化启智润心、高尚道德砥砺品格”的浓厚氛围,引导青年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以红色基因承脉化人,孕育廉洁新风
一是深挖红色资源,筑牢信仰根基。策划“传承红色基因、涵养清廉风尚”红色家书诵读比赛、“青春心向党、红歌献祖国”红色歌曲合唱大赛等活动,构建“自主探究—深度研习—艺术创作—舞台呈现”的育人链条,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查阅史料、甄选参赛内容、反复排练打磨,加深对红色家书、歌曲的理解,对革命背景的了解。通过情景朗诵、角色扮演、多声部合唱等创新形式,让广大师生切身感受革命先烈的家国情怀、牺牲精神和家庭观亲情观,在诵读与歌唱中,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基因。
二是汲取文化精髓,滋养廉洁品格。举行“铁纪护征程 廉洁伴我行”廉洁文化书画作品展,发挥书画艺术的育人功能,诠释廉洁文化的时代内涵,让师生在艺术创作中深化对清廉价值的认知认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建立“文化浸润—艺术熏陶—实践养成”的廉洁教育体系,开展廉洁主题征文、微视频征集等活动,鼓励师生用优美文字、精美音画讲述廉洁故事,形成“人人参与、班班开展”的浓厚氛围。
二、以清风廉韵立规守信,涵养时代新人
一是严明党纪法规,保持敬畏之心。开展“清韵润文理、条例大家学”党的纪律处分条例知识竞赛活动,通过选拔组建参赛队伍,设计情景分析题,让师生深入理解党纪法规的内涵要义,帮助师生树立敬畏之心,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的转变。
二是聚焦急难愁盼,践行清廉为民。常态化开展“党委书记·学生面对面”活动,建立“零距离”对话机制,通过座谈交流直接听取师生意见建议,现场回应诉求困惑,并适时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和中央、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实现政策传达与民意反馈的双向贯通。构建“现场答复—清单管理—跟踪督办—结果反馈”的闭环工作机制,对师生反映问题实行清单式管理,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确保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让师生在日常校园生活中感知廉洁诚信的建设成效,夯实全面从严治党基础。
三、以内涵教育铸魂弘廉,培塑正风新校
一是融入关键培训,贯通知行合一。将纪律教育贯穿干部成长全过程,把党的纪律要求、全面从严治党实践与中国历史上的清官廉吏故事有机结合,在新提任干部任前集体谈话中突出纪律规矩要求,在预备党员集中培训中强化党性锤炼,在学校党校专题培训中深化理论武装,通过分层分类精准施教,实现廉政教育全覆盖,推动政治建设、思想建设与作风建设、纪律建设融会贯通。
二是深耕思政课堂,夯实育人根基。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基因、革命文化中的纪律传统、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廉政实践,构建“理论—历史—实践”三维教学体系,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廉洁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廉洁文化内涵,在比较鉴别中树立正确的三观,为学生固本培元。
三是艺术展呈廉洁,激扬清风正气。举办“清风暖巴蜀 廉洁护民心”廉洁文化优秀作品汇演,将廉洁教育融入美育实践,通过声乐演唱、舞蹈表演、器乐演奏等多元艺术形式,恢弘展现革命英雄主义的崇高精神,诗意展示廉洁文化的境界镜像,深刻传达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价值观,让廉洁自律、忠诚担当的价值理念深入人心,为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氛围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