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开展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思政课
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入脑入心
西南民族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深度融合,联合汶川县举办大中小学师生同上一堂“弘扬抗震救灾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思政课,有形有感有效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
一、精心谋划,创新育人模式
一是精心组织力量。组建由校地负责同志、思政专家、一线教师、艺术指导等构成的联合教学组,邀请地震亲历者作为主讲嘉宾,为课程讲授提供专业且富有感染力的团队支撑。
二是精心设计课程。建立高校理论引领、地方实践支撑、专业团队呈现的协同机制,以“灾难见证、浴火重生、精神淬炼、意识升华、时代传承”为教学逻辑,还原抗震救灾中“老师用生命守护学生”等感人场景,让课程体系更具层次感。
三是精心实施教学。通过历史影像与当下实景的时空对话,创新采用情景再现、深度访谈、艺术表达、理论升华等多元教学方式,让课程教学具有催人泪下的情感张力和发人深省的思想力量,提升课程的吸引力与感染力。
二、聚焦主题,打造示范金课
一是亲历者讲述触动心灵。通过观看地震时教师用身躯守护学生等英勇事迹,回顾震后师生异地复课、再建校园的坚韧历程,分享灾区人民“感恩奋进、自立自强”的故事,在讲好真实故事中引发师生对抗震救灾精神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深刻感悟。
二是情境化展示引发共鸣。以跨越17年的追忆、缅怀和感动为切入点,通过呈现历史影像,生动勾勒从苦难到重生的蜕变,彰显生命的涅槃,让现场师生在感人至深的情感体验中,真切感受到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强大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引发线上线下师生的情感共鸣,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
三是艺术化表现升华精神。围绕“灾难凝聚精神”主线,通过艺术化表达,呈现在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中人民子弟兵奋不顾身、全国人民携手并肩的情境,致敬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为民情怀,以音乐思政传递穿越时空的人间大爱,引导师生在《礼赞》篇章中汲取力量,在《涅槃》篇章中见证重生,在《致敬》篇章中凝聚信仰,在《大爱》篇章中传承精神,实现艺术熏陶与理论学习相统一。
三、突出成效,推动走深走实
一是深化思想认知。积极探寻抗震救灾精神如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灾难面前的生命至上如何彰显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情怀、重建家园的中国速度怎样诠释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引导大中小学师生深入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刻内涵。
二是强化责任担当。深刻感悟灾难面前各族同胞守望相助的深情厚谊、重建路上全国人民同心协力的磅礴力量、复兴途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伟大精神,引导学生自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力量。
三是扩大社会影响。以坚持内宣与外宣相结合,运用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等平台全面反映推进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的经验做法,相关工作被“学习强国”四川平台、光明日报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创新劳动育人模式
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培养德智体美劳融合发展时代新人为目标,构建“基础劳动+专业劳动+创意劳动”为核心的劳动育人体系,打造“专家团队+后勤骨干+学生助教”的师资队伍,建设“农耕传承+非遗创新+乡村振兴”劳动教育实践阵地,形成“劳动—专业—产业”闭环的职业教育特色范式,培养兼具工匠精神与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在健全工作体系中夯实劳动育人基础
一是人人参与基础劳动。设立“教学区域清洁责任区”必修课,结合“劳动积分银行”制度,将参与度纳入第二课题学分,年均参与2.4万人次,覆盖率达100%。
二是创新开展专业劳动。开发特色课程23门,开设《服装制作与劳动美学》选修课,设计制作环保主题服装,用于公益展览;开设《纺织材料创新应用》选修课,研究彩色棉花种植,服务校办企业生产。
三是打造实施创意劳动。开发“农民画+文创设计”“电梯安全维护”等校企共建课程,采用“1+1+N”模式(1名专业教师+1名后勤技术骨干+N名学生小组)授课,实施“学期项目制”劳动任务(如季度作物种植、非遗产品研发),展出优秀劳动成果,形成“劳动—技能—成果”育人模式。
二、在建强师资队伍中提升劳动育人质量
一是专家团队引领方向。聘请国家级技能大师孟德芝、非遗传承人张树敏等8名行业专家为客座教授,主导非遗劳动课程研发;组建由1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7名博士、多名专业老师领衔的教师团队,负责劳动教育理论教学与成果转化。
二是技术骨干示范带动。遴选32名后勤技术骨干(含电工、园艺师等)担任实践导师,开设“电梯维修”“作物栽培”等实操课程。实施“双师型”认证计划,92%的后勤指导教师获职业技能等级证书,3人获评省级技术能手。
三是学生助理协同助力。成立包括学生干部、劳动标兵和普通学生200余人的“劳动教育学生督查小组”,每周巡查3次责任区,发现问题24小时内通知整改,通过“生生互教”机制让学生自己管理劳动教育。
三、在加强基地建设中拓展劳动育人成效
一是打造校内农耕基地。打造“半亩方塘”劳动教育基地,实施“学院责任田”制度,举行“以劳育美·育见成长 彩色油菜花主题文创比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开展“播种—管护—收获—烹饪”全周期农耕体验,产出油菜、玉米等作物1.3万斤,每年通过食堂“品勤耕之趣 享劳动之乐”劳动教育成果窗口,与师生共建煮玉米、炸油条、蒸红薯等活动。
二是建设非遗传承基地。开发“非遗+”劳动课程群,开展“钩针静心”“蜀绣减压”等劳动团体辅导特色活动,与邛崃金鹅村、简阳前锋村等6个村社区共建劳动教育基地,开展“非遗农民画花帽子”等12个校企合作项目,设计30款融合羌绣纹样的防晒帽,孵化《熊猫戏竹》系列产品,建立“学生设计师—非遗传承人—电商平台”产销闭环,实现“劳动—专业—产业”社会价值转化。
三是赋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劳育+专业”,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深入甘孜州色达县旭日村、上甲斗村等地运用3D建模技术设计独具特色的“般若土豆”IP形象及系列文创产品;赴眉山市丹棱县万年村、成都市郫都区先锋村等地开展乡村墙绘创作,以艺术赋能乡村环境美化;开展“情暖巾帼心,巧手绘铁门”等手绘、缝纫、烹饪实践,开拓“小小科学家,筑梦社区行”“返家乡”电气维修、智能灌溉等活动;参与邛崃景区研学活动,并规划“农耕非遗研学路线”,年接待游客1.2万人次,形成“劳动输出-产业升级-文化传播”的可持续振兴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