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旅游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立足省属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定位,紧紧围绕省委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文旅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驱动,助力文化旅游业做大做强。
一、以文旅融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一是健全学科专业布局。成立旅游文化产业学院、酒店与商业管理学院等14个二级学院,实施“旅游高原”铸造工程、“烹饪珠峰”行动计划,构建文旅融合支撑体系。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优化专业布局,开设旅游管理、会展经济、体育旅游等37个专业,建设“旅游+文化+美食+康养”跨学科专业集群,设置餐饮与酒店设计、数智文旅、山地旅游等微专业,填补产业升级所需人才技术缺口。
二是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构建文旅融合特色课程群,开设《旅游学概论》《中国饮食文化》《烹饪营养学》等专业课程,增设文化旅游类通识课程,设置《大美川藏》、书法鉴赏、中国传统武学等特色选修课。联合企业开设定制课程,推动行业标准融入课堂,结合定点帮扶工作,为地方干部开设旅游规划、酒店管理、食品科学等课程。
三是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旅游管理+”“食品科学+”“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体系,对接产业升级对复合型人才需求,制定《文旅数字营销》《文旅数字内容创意与制作》等专项培养方案。推行“学训赛创用”一体化培养模式,通过项目实训等途径,推动专业建设对接行业需求、课程体系对接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
二、以产教融合赋能文旅产业升级
一是打造产教融合平台。与四川旅投集团共建“文旅数智制造创新示范基地”,入选文旅主题产教融合示范项目。构建“校级统筹、部门协同、学院主战”的三级联动机制,落地“旅缘”实习实训基地、酒店融合创新基地、烹饪团餐研发总部基地等项目。提升产教融合平台效能,累计开展项目300余个,共建合作平台68个,平台总产值超3100万元。
二是深化校地协同创新。与广元、雅安、遂宁等市州签订合作协议,创新地方美食,研发“嘉州跷脚牛肉”“盐帮冷吃兔”“松茸披萨”“藏式牦牛火锅”等36道特色菜肴,开发“小金味道”“黑水佳宴”等主题宴席。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实施“特色油橄榄现调饮料”项目,在白玉县规划打造“非遗小镇”,助力河坡镇普马村成功申报国家级非遗基地,研发推广“白唇鹿”等藏区文创产品。
三是锻造专业师资队伍。建立“专业教师进企业、行业专家进校园”双向流动机制,选派60余名教师赴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聘请企业高管、行业专家等160余人担任实践导师,“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达46.29%。构建“新羽-扬旅-鹏程-鲲鹏”人才梯队,分层分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目前已汇聚国家级烹饪大师、文化和旅游部万名旅游英才、四川乡村旅游规划策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120余人。
三、以科教融汇构筑文旅创新高地
一是建强科研平台矩阵。建成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山地旅游安全重点实验室、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等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服务市州文旅升级,打造四川红色文旅研究中心、休闲旅游研究基地等地厅级平台;支撑红色基因传承与县域休闲旅游发展,成立文旅融合研究院、川酒川菜融合研究院、饮食文化外译研究中心等校级平台,广泛链接资源,强化文旅产业支撑。
二是注重服务决策效能。联合四川日报社、重庆日报社等机构成立川观文旅智库,聚焦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巴蜀文旅走廊、三星堆-金沙申遗等重大战略,提供政策研究与决策支持。主办山地旅游与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国际会议、数字文旅创新研讨会等学术论坛,汇聚国内外专家学者智慧,深化文旅融合发展研究。承担文化强省、旅游强省建设重大课题,产出《四川世界旅游目的地对策研究》《交旅大融合发展对策建议》等成果,深度参与推动《四川省促进川菜发展条例》出台。
三是强化标准体系研究。牵头编制可持续旅游国际标准《旅游目的地实施可持续旅游基本原则的良好实践》,主导成立“川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国际川菜经典菜肴制作工艺规范》《国际川菜经典面点小吃制作工艺规范》等国际国家标准20余项。加强旅游规划、餐饮服务管理等研究,为地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20余项、行业技术标准14项。深化川菜文化理论研究,编撰出版《中国川菜》《西式厨艺烹川菜》等著作,开发推广《四时有序—中华二十四节气与川菜》《天府旅游美食(菜肴)》等科普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