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学院发挥人才和科研优势
持续做好定点帮扶工作
西昌学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决策部署,聚焦重点帮扶县,统筹校内外力量,充分发挥教育科研资源和人才智力优势,持续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一、扛牢政治责任,夯实帮扶根基
成立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乡村振兴办公室,制定《西昌学院乡村振兴定点帮扶工作规划(2021—2025年)》《西昌学院“千名干部职工促振兴”结对帮扶活动实施方案》,对口帮扶美姑县、布拖县,定点帮扶侯古莫乡沙溪洛村、俄里坪镇延务村和合洛村,协助编制《2023年美姑县重点扶贫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实施方案》。学院主要负责同志到点调研指导工作24次、班子成员121人次,选派37人次挂职美姑县、布拖县、乡党委和驻村,其中第一书记22人次,完成帮扶项目130余项,直接投入和协调落实帮扶资金3500余万元,直接受益农户达9000余户。
二、立足高校优势,铺筑振兴道路
一是以教育扶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投入1300余万元,选派158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赴凉山各县顶岗支教,有效缓解基础教育师资严重不足矛盾;投入村集体经济收益和学校帮扶资金设立教育基金,奖励优秀学生80余人,自筹资金7万余元开展暑期中小学生素质提升培训,投入50余万元购买校服、图书;邀请校内专家现场指导种养殖技术培训,组织到州内外学习,提升发展能力,“一村一幼”志愿者支教行动入选教育部地方高校精准扶贫典型案例。
二是以科技赋能示范引领特色产业。开展特色产业示范推广,20余位教师入驻布拖县“黑绵羊科技产业园区”,5名博士作为“美姑岩鹰鸡科技小院”特聘专家,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养殖技术研发。协调投入资金720余万元,开展冷水鱼、魔芋、美姑岩鹰鸡、布拖黑绵羊等特色种养殖项目,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沙溪洛村冷水鱼养殖示范基地2021年首次分红,2022—2023年实现收益73万元。“情定大凉山,花开苦荞都创新苦荞全产业链帮扶新模式”入选教育部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蹉跎历尽为农桑,肤色渐深终不悔”马铃薯良种选育推广入选教育部“十四五”高校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工程项目。
三是以惠民举措助解民生难题。投入资金650余万元开展以购代捐,保证帮扶县种养殖业销售市场的稳定,推荐和引导256人就业,组织推荐867人外出务工,促进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协调资金2300余万元修建布拖延务村—昭觉龙恩乡段“幸福路”“幸福桥”,切实解决布拖县延务村、合洛村物资运输和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三、深耕文明沃土,涵育乡村新貌
一是研以致用构建长效机制。组织校内专家专题研究凉山长效脱贫机制、外出务工、集中安置点治理等问题,《“贫困文化”视角下的凉山彝区慢性贫困长效脱贫机研究》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合作开展《乡村振兴视域下彝族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转型发展研究》《凉山乡村特色产业新内源式发展与农民增收路径研究》等专项研究,为凉山乡村振兴、易风易俗等长效机制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推动山区进入社区、农村融入城市。
二是破立并举培育新风正气。开展高额彩礼整治成效、凉山州移风易俗条例落实效果等专项调研,积极为推进移风易俗建言献策;开展“遵纪守法、诚信友善、尚学重教、清洁卫生、勤劳致富”为主题评选活动,引导群众革除陈规陋习,感恩奋进;指导制定乡规民约,整治村容村貌,定期开展检查评比,奖优罚劣,督促村民逐步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三是实践育人促进宣教融合。组织志愿服务团、社会实践小分队,深入凉山开展种养殖技能传授、卫生法律知识培训、“四好”创建和禁毒防艾宣传教育等活动,推动新农村建设。“青春助力乡村振兴知恩树实践团”获全国优秀“实践团队”,青春红丝带志愿团《让爱心的疫苗遍地开花彝区禁毒防艾志愿服务项目》荣获第六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银奖和四川省赛区金奖,沙溪洛村获得美姑县首批县级文化振兴样板村、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