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情
●我省多措并举营造尊师重教新风尚
基层速递
●我省综合施策做好开学安全工作
●绵阳市精心准备确保开学工作平稳有序
●西华师范大学“抓党建 树品牌”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内江市资中县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
信息广角
●我省系统培训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库专家
教 育 要 情
▲我省多措并举营造尊师重教新风尚。(1)畅通“育师”之路。每年向省委常委会专题汇报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开展全省教师人工智能应用能力大赛、川渝青年教师风采大赛等活动,发挥教学竞赛引领作用。(2)选树“名师”典型。组织开展庆祝第41个教师节系列活动,慰问优秀教师代表,遴选2025年四川省“最美教师”10名,推荐入选全国“最美教师”1名、13个高校团队入选第四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开展“讲述我的育人故事”、“为教师亮灯”感念师恩等活动,激励争做新时代“四有”好老师。(3)凝聚“惠师”合力。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工资收入“不低于”成果,确保教师工资待遇按时足额发放。落实社会事务进校园事项“白名单”制度,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印发《四川省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实施细则(试行)》,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教师工作处)
基 层 速 递
▲我省综合施策做好开学安全工作。(1)高度重视,及时研究部署,召开2025年秋季学期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分析研判安全形势,部署校园管理、公共安全、教育规范、意识形态四大领域安全稳定工作,印发《关于扎实做好2025年秋季开学前后安全稳定工作的通知》。(2)强化引导,抓好宣传教育,联合公安厅、应急厅等部门,录制和提供《六城云联动解锁消防“开学礼”》《2025年“秋季开学交通安全教育课”》等8个安全宣传片,组织各地各校观看学习。(3)源头防范,排查整治隐患,督促指导安全隐患大排查,建立健全校园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强化校园蚊媒传染病防控,严格落实防蚊隔离措施。(4)压实责任,分片包校督导,印发《关于做好2025年秋季开学安全工作调研和教师节慰问工作的通知》,开展负责同志分片包校督导调研,成立8个工作组,赴21个市(州),对开学安全、校园餐、防溺水、重点人员管控、应急值班值守等10余方面深入开展调研,找出问题、督促整改。(安稳信处)
▲绵阳市精心准备确保开学工作平稳有序。(1)开展防欺凌、防溺水、防蚊媒传染病及校园周边环境风险专项清查,对校舍、食堂、燃气管道等重点区域实施“三防”行动,强化人防物防技防,落实增配安保人员全员培训。(2)定制通学公交专线,推行错峰入校、家长预约接送等“一校一策”方案。规范教材征订流程,实现54余万册教材“课前到书”。(3)建成优质发展共同体,覆盖义务教育学校409所。推行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严格开足国家及省定地方课程,保障每日体育活动1小时。(绵阳市教育和体育局)
▲西华师范大学“抓党建 树品牌”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1)强化思想引领,优化工作机制,以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学生成长为抓手,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特色化,促进与业务工作同步。(2)持续提升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运行效能,深化基层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形成风清气正校园生态,获批2个国家级样板党支部,1个省级标杆院系,3个省级样板党支部,3个省级“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3)推动学科建设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打造躬耕“一方杏坛”、守护“一只熊猫”、探索“一片星空”、专注“一条蜀道”鲜明学科特色,成功获批博士单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党建与干部人才处、西华师范大学)
▲内江市资中县扎实推进基础教育“网链共享计划”。(1)建“一张网”打破资源壁垒。投入668万元更新334套智慧黑板,实现全县教学班级交互式多媒体设备及百兆宽带接入率100%。依托8个“校共体”构建12条全覆盖教育资源网链,争取专项资金200余万元,启动13所网点中心校56间常态化录播教室建设。(2)立“一盘棋”凝聚工作合力。建立“县委领导、部门协同、学校落实”三级联动机制,组建工作专班,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提前预判设备采购、安装调试等重点环节,严格质量监管,对设备参数设定、招标流程规范、验收标准等实行全程盯控,确保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3)攒“一股劲”夯实网链根基。组建县级监播管理、网点校运维、学科骨干教师3支队伍,开展“县级—校共体—学校”三级培训,推进校共体间同步课堂、名师送课、联合备课等活动。将网链共享纳入学校管理目标任务,明确录播课教师工作量认定标准,建立表彰奖励机制,激发教师参与积极性。(内江市教育和体育局)
▲川北医学院医教融合推进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1)构建专业队伍。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设立中小学“心理校长”机制,定期入校指导,组织“怡心”志愿服务队开展活动,服务学生1.2万余人次。(2)搭建服务平台。联合医疗机构建成“一站式”心理健康服务站,整合教育、咨询、评估、干预与援助功能,开通24小时心理热线和绿色转诊通道,建立远程心理门诊和长期随访机制。(3)实施精准帮扶。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常规体检,建立“一人一档”动态心理档案,开展个体与团体心理辅导,累计帮扶5000余名师生,构建“发现—干预—康复—反馈”闭环机制。(4)强化宣传教育。通过“两微一抖”平台发布科普内容,联合媒体开展心理科普,面向家长制作专题微视频和文章,开展留守儿童亲子沟通科普。(川北医学院)
▲乐山师范学院以文化人提升育人实效。(1)加强思想引领。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育人全过程,打造“习言习语”网络思政微党课,每年举办“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推进周”活动。利用红色资源,组织师生走访丁佑君烈士纪念馆、铁道兵博物馆等红色教育基地,坚定师生理想信念。(2)传承文化创新。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开展“高雅艺术+地方戏曲+非遗传承人进校”活动,开设“三苏文化赏析”“郭沫若研究”等课程,打造以名人研究为主、文化习俗为辅的特色课程群,运用虚拟仿真技术,推动文化传承创新“联网上线”。(3)拓展育人平台。深化校地合作,属地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郭沫若研究院”和实践基地,开发“乐山竹编”“峨眉茶艺”等特色课程,打造校内“武大西迁历史文化带”等区域,开展“校史讲解大赛”,举办校级体育赛事、校园歌手大赛等活动,搭建文化育人坚实平台。(乐山师范学院)
信 息 广 角
▲我省系统培训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入库专家。(1)夯实理论基础,深化政策认知。举办专题讲座,邀请知名教授作专题报告,围绕“提出背景—核心理论—学校实践—研究重点”四个方面,系统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与实践重点,帮助专家厘清概念边界。(2)明确职能职责,强化实践导向。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名师金课’评价标准”,结合国家民委、教育部相关政策导向,明确入库专家未来参与重大课题、项目指导、政策咨询等职责。(3)构建协同机制,推动系统集成。建立“省级统筹—高校支撑—专家引领—区域联动”四级推进机制,组织专家库成员参与“高校巡讲”“名师金课”等省级重点项目,助力构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整体推进格局。(民族教育处、教科院)
▲我省抢抓2026届高校毕业生求职招聘“黄金期”架好就业“直通桥”。(1)开拓省外就业市场。利用新一轮东西部协作和交流合作机遇,拟组织省内40所高校赴福建省、浙江省经济排名靠前的经济强市开展联合访企拓岗暨校企对接系列活动,通过访市、访县、访园区“三访拓岗”,持续开拓东部沿海地区市场化就业渠道,促进四川高校与闽浙企业人才供需精准对接。(2)挖掘省内岗位潜力。坚持以“1+2+N”四川高校毕业生就业校园招聘服务体系为基础,充分发挥12个省级高校毕业生区域性、行业性就业常设市场作用,着力构建“高频次、多层级、精准化”招聘矩阵,系统开展四川省六大优势产业、地方片区等专场招聘会,更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3)发挥校园主渠道作用。指导各高校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优势举办各类“小而精”“专而优”专场招聘会,为学生求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就业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