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问答 无障碍浏览 长者专区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新媒体矩阵
  • 机构
    委厅领导
    机关处室
    直属事业单位
    地方属高校
    驻厅纪检监察组
  • 新闻
    教育要闻
    战线动态
    政策解读
    专题专栏
    视频新闻
  • 政府信息公开
    信息公开指南
    信息公开制度
    主动公开内容
    信息公开年报
    依申请公开
    通知公告
    政策文件库
  • 政务服务
  • 互动
    厅长信箱
    回应关切
    问答精选
    在线访谈
    结果反馈
  • 办公系统
[首页] >> 新闻动态 >> 省教育厅动态简报

(简报第35期)资中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用心用情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四川省教育厅] 发布时间:2025-09-25 16:34 来源:办公室 分享:
   

资中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依托“成渝地区中部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契机,聚焦机制构建、队伍建设、载体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全力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一、构建全域协同“大格局”,凝聚心育工作合力

一是政府主导全力推动。成立县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月调度、季盘点”机制,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协调解决资金、人员等关键问题。

二是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出台心理健康服务专项工作方案及配套制度,建立教体、财政、卫健等17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专家组;“腾挪”事业编制9名,单独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47所校共体学校分别新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均配备专职管理干部1-2名,实现“校校有专人”。

三是社会参与多元联动。搭建“少年警校”青少年一体法治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推动更多家长儿童受益。聘任8名专业心理医生担任校共体心理健康副校长,入校培训140余场。依托22个镇级儿童督导员、33名童伴妈妈和369名村级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近2000次。通过“船城家庭教育讲师团”及热线解答青少年问题2200余人次,出动“船城义警”2.1万余人次定时定点巡逻守护。

二、夯实心育发展“硬支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坚持“功能齐全、环境优先、设备适配”原则,投入800余万元,建成县级标准化心理健康中心1个,标准化心理辅导室55个,实现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二是人才队伍专业化。联合高校实施“心育人才135培养工程”(培育1支专家导师团队、建立3层级人才梯队、开展5大专项培训),培训班主任及专兼职心理教师2884名,择优转岗心理教师45人,目前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及相关专业资质的教师较三年前增长近5倍。

三是平台打造智能化。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云平台”,实现学生心理普测、档案管理、危机预警、在线咨询等“一网通办”,平台注册用户超8.5万人。

三、打造课程育人“主阵地”,培育学生健康心态

一是开齐开足“润心”课程。实施“心育+”融合教学计划,推广“体育健心”“美育润心”“劳动砺心”特色课程,开发《资中木偶戏心理剧创编》等地方课程资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后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二是创新课堂“赋能”模式。推广“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应用心理绘画、团体沙盘、正念训练等形式,开展优质心理课展评活动160余场,学生满意度超95%。

三是拓展活动“滋养”载体。围绕“5・25心理健康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三赛两课一体验”(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微课大赛;亲子成长公开课、中高考心理辅导课;沙盘体验工作坊)系列活动100余场,积极营造良好校园心理文化。

四、织密风险排查“防护网”,强化动态监测预警

一是聚焦常态化,普测筛查有“效度”。依托专业医疗机构,采用标准化量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年均18万余人次,重点监测焦虑、抑郁等风险,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是聚焦网格化,动态监测有“力度”。推行“云平台AI初筛-心理委员定期报告-班主任日常观测-心理教师科学评估-医疗机构专业诊断”五级预警模式,建立重点监测台账300余份,确保问题无遗漏。

三是聚焦精准化,智能识别有“准度”。引入“视觉神经AI心理监测系统”,实现校共体总校全覆盖,生成风险等级评估报告600余份,提升筛查精准度。

五、筑牢危机干预“安全堤”,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一是强化预案演练。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全流程规范,组织校级应急演练100%覆盖,提升实战能力。

二是建强响应机制。建立“班主任首遇负责、心理教师及时疏导、领导干部统筹协调、医疗机构专业介入”快速响应机制,组建危机干预队伍和志愿服务队10支,及时妥善处置学生心理突发事件。

三是坚持分级干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实施“1+1”(班主任+1名学生)重点关注,严重问题学生实施“1+1+2”(班主任+心理教师+2名学生)疏导陪护,高危问题学生由校级干部负责,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相关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编辑:黄月
打印本页
返回首页
无障碍浏览 移动门户 新媒体矩阵

(简报第35期)资中县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用心用情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2025-09-25 16:34 来源:办公室

资中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依托“成渝地区中部心理健康教育协同育人基地”建设契机,聚焦机制构建、队伍建设、载体创新,着力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全力守护学生身心健康。

一、构建全域协同“大格局”,凝聚心育工作合力

一是政府主导全力推动。成立县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月调度、季盘点”机制,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题研究,协调解决资金、人员等关键问题。

二是部门协同齐抓共管。出台心理健康服务专项工作方案及配套制度,建立教体、财政、卫健等17个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组建心理危机评估与干预专家组;“腾挪”事业编制9名,单独设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在47所校共体学校分别新设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均配备专职管理干部1-2名,实现“校校有专人”。

三是社会参与多元联动。搭建“少年警校”青少年一体法治教育平台,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课程,推动更多家长儿童受益。聘任8名专业心理医生担任校共体心理健康副校长,入校培训140余场。依托22个镇级儿童督导员、33名童伴妈妈和369名村级儿童主任常态化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服务近2000次。通过“船城家庭教育讲师团”及热线解答青少年问题2200余人次,出动“船城义警”2.1万余人次定时定点巡逻守护。

二、夯实心育发展“硬支撑”,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一是阵地建设标准化。坚持“功能齐全、环境优先、设备适配”原则,投入800余万元,建成县级标准化心理健康中心1个,标准化心理辅导室55个,实现学校心理辅导室标准化建设全覆盖。

二是人才队伍专业化。联合高校实施“心育人才135培养工程”(培育1支专家导师团队、建立3层级人才梯队、开展5大专项培训),培训班主任及专兼职心理教师2884名,择优转岗心理教师45人,目前持有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及相关专业资质的教师较三年前增长近5倍。

三是平台打造智能化。建成“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云平台”,实现学生心理普测、档案管理、危机预警、在线咨询等“一网通办”,平台注册用户超8.5万人。

三、打造课程育人“主阵地”,培育学生健康心态

一是开齐开足“润心”课程。实施“心育+”融合教学计划,推广“体育健心”“美育润心”“劳动砺心”特色课程,开发《资中木偶戏心理剧创编》等地方课程资源,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后服务“三位一体”协同发展。

二是创新课堂“赋能”模式。推广“体验式、互动式、情境式”教学,应用心理绘画、团体沙盘、正念训练等形式,开展优质心理课展评活动160余场,学生满意度超95%。

三是拓展活动“滋养”载体。围绕“5・25心理健康月”“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开展“三赛两课一体验”(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漫画大赛、心理微课大赛;亲子成长公开课、中高考心理辅导课;沙盘体验工作坊)系列活动100余场,积极营造良好校园心理文化。

四、织密风险排查“防护网”,强化动态监测预警

一是聚焦常态化,普测筛查有“效度”。依托专业医疗机构,采用标准化量表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年均18万余人次,重点监测焦虑、抑郁等风险,实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是聚焦网格化,动态监测有“力度”。推行“云平台AI初筛-心理委员定期报告-班主任日常观测-心理教师科学评估-医疗机构专业诊断”五级预警模式,建立重点监测台账300余份,确保问题无遗漏。

三是聚焦精准化,智能识别有“准度”。引入“视觉神经AI心理监测系统”,实现校共体总校全覆盖,生成风险等级评估报告600余份,提升筛查精准度。

五、筑牢危机干预“安全堤”,提升应急处置效能

一是强化预案演练。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全流程规范,组织校级应急演练100%覆盖,提升实战能力。

二是建强响应机制。建立“班主任首遇负责、心理教师及时疏导、领导干部统筹协调、医疗机构专业介入”快速响应机制,组建危机干预队伍和志愿服务队10支,及时妥善处置学生心理突发事件。

三是坚持分级干预。一般心理问题学生实施“1+1”(班主任+1名学生)重点关注,严重问题学生实施“1+1+2”(班主任+心理教师+2名学生)疏导陪护,高危问题学生由校级干部负责,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帮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中国政府网 教育部 四川省人民政府 四川政务服务网 驻厅纪检监察组 四川智慧教育平台

  • 使用帮助
  • 网站声明
  • 联系方式
  • 站点地图

主办:四川省教育厅 制作维护: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 公安部备案号:川公网安备 51010502010674号 网站标识码:5100000016 备案号:蜀ICP备19002444号-1